朱亚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的教育硬件是计算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学生所实践的内容大多是计算机操作、一些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发展的推陈出新,使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培养其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下面就课堂教学创新方面来简单的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从“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讨”。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由教师支配,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座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好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转,致使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生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独立进行的活动很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了。
要真正使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摒弃“知识中心”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观念,摒弃“教师本位”观念,破除“权威”和“习惯”,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为指南,把信息技术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课堂教学活动则是学生获得这种意识的主要途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的内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比较发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Word综合应用《自编小报》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两张报纸,一张是普通的黑白报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报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小报(有彩色的图片和美丽的文字及动画效果),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报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报纸。教师在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报纸呢?”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小报的能力。”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始高涨。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终于通过积极思考、钻研、设计,制作出拥有声音的报纸时,尽管还很幼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亦必须及时加以表扬和激励。再通过进一步的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大大加强,他们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小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激发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完善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做到学习与社会应用相结合,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同学们清楚这些知识点在社会应用上能取到什么作用,好让同学们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用途,增长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变苦学为乐学,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局面,主动想方设法去学习。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教程中,特别是使用软件方面,我非常注重引导他们将一些学习软件(特别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光盘教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这一有效载体,共享网上学习类、益智类软件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