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周忠学
摘 要:结合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分别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把“美食文化”作为教学中的素材亮点,将“有趣、有用、生活化”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中。
关键词:地理;美食文化;教学应用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不但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还把中国传统而朴素的人地和谐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的镜头,记录下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在地理学习中也强调要关注地理内容与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联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该纪录片,把“美食文化”作为教学中的素材亮点,将“有趣、有用、生活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
在纪录片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开篇中说道:“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本集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突出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由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了地域文化的差
异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Ⅱ的“人口与城市”中的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又表现出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那么,在地域文化差异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为案例分析,对比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以强有力的视觉、听觉、味觉震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看影片以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1.小组合作探究,感悟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观看影片中南北方的主食的不同,提出如下探讨问题:中国的南北饮食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造成二者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2.讲故事
以“家乡的味道”为题,从影片中找出自己家乡的特色主食介绍给大家,分析家乡美食的特点、形成原因等等。不仅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差异了解地域的差异性,更让学生学会有效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建议在移民城市或者民族较为丰富的学校开展)
3.角色扮演
以“我是小小厨师”为主题,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制作一道特色家乡菜。从“角色扮演”中,食材的选择、加工,再到菜系不同,理解饮食文化的精髓,进而体会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中“有趣、有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二、从《舌尖上的中国》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在纪录片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的规定,其中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活动建议为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这一集,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在观看影片中,师生可以充分领略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把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感性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开展有效性的教学实践。
1.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域差异性,提出探讨问题:不同的食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请举出不同食物相对应的生长环境?这些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是如何体现的?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纪录片中食物原料的生长差异性,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分异和土地利用变化。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并让学生自主探讨:气候变暖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乡的林地和山地的变化);家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自然要素有什么影响(气候、水文、植被)?
三、从《舌尖上的中国》领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该纪录片除了展现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文化,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无疑是一部很好的人地关系的宣传片。片中不断强调这样的观点:人们从未离开过自然,社会在自然之中得以存在和延续,外在感官的浮华之下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
纪录片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该片独创性地描绘人们在获取食物之前所进行的仪式活动,以期得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和谐观的传递。例如,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中,讲述为获取鱼类食物在海洋中求索的海南渔民。这些捕鱼人非常明确地知道:“自然的馈赠时常不遂人愿,机会还要靠自己去把握”。因此捕鱼人与鱼以及承载着他们的大海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们几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Ⅱ关于“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该节知识点强调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在纪录片中完美呈现。
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纪录片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和谐思想,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自主学习探究
以纪录片中的“食物的祭祀仪式”为主题,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后,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中国作为农耕民族,“食物的祭祀仪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什么关系;分析出人类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举出片中的实例;分析人地关系的历史阶段是如何演变的。
2.发现学习法
如果学生发现身边有不文明行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摄记录下发生在校园中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并提出相关的“校园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建言献策。
总之,优秀的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够将生活中的资料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让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常如瑜,岳芬.镜头中的生态精神:《舌尖上的中国》生态思想探析[J].电影新作,2012(7).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