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楠妈妈的困惑
晓楠是个6岁的男孩,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放心的好孩子。但是,最近晓楠却遇到了麻烦——男孩子不愿和他一起玩了。前几天,晓楠要和一个男孩一起玩,这个男孩却说:“我不和你一起玩。”“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晓楠困惑地说。“以后不和你是好朋友了,你经常和女孩在一起玩,大家说你像个女孩子。”这个男孩说完,就跑去找了另外的一个男孩。晓楠心里感到了一种没有过的难受,他把心里的难受诉说给妈妈听。
晓楠妈妈是一位知识女性,一直自认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是,听了儿子的诉说,自己也陷入了困惑:莫非儿子成长出了问题?为此,第二天晓楠妈妈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晓楠妈妈讲述了晓楠成长的一些故事。
晓楠是家里的独生子,但是从小并不孤独。姥姥家里有个比他大三岁的小表姐,小表姐成了晓楠的玩伴。有时候,两个孩子玩过家家游戏,表姐当妈妈,晓楠当爸爸,一个娃娃成了他们的宝贝。在玩耍过程中,两个人共同细心地照顾他们的宝宝。晓楠的妈妈看了后,心里虽然感到好笑,却也觉得这很好,可以培养孩子细腻的感情。
晓楠的确是个感情很细腻的孩子。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晓楠养了一只蛐蛐。每天回来,晓楠都会悉心地照料他的宝贝。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蛐蛐竟然死去了,晓楠伤心地哭了好久。晓楠妈妈看在眼里,心里一阵欣慰,细腻的感情,善良的心地,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好人。
晓楠虽然是个文静的男孩,但他并不懦弱。去年的一个周日,因为有事,家里所有的成人整整一天没有回家。很晚才回家的妈妈,担心晓楠这回一定哭鼻子。没想到,晓楠居然在家里很好,中午自己在冰箱里找了东西来吃,还把屋子整理了一遍。妈妈问:“害怕了吗?”晓楠拍拍胸脯:“咱是小小男子汉!还怕?”
晓楠的人缘也挺好。晓楠妈妈不主张男孩女孩要划清界限的教育。所以,晓楠不光有好些男孩子伙伴,还经常和女孩在一起玩。可是,晓楠的诉说,让妈妈心里没底了:莫非我把儿子培养了一个女孩子?莫非我的家教出问题了?
认识“双性化气质”
晓楠妈妈的家教是否真出了问题?
近年来,心理学界有人提出了“双性化气质”概念,认为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男女双性化到底好不好?贝姆等人在研究中看法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有女性气质又有男性气质。就是说,男女双性化的人在性别角色心理特征上,往往占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个方面的优势。至少,在心理特征上男女双性化的人没什么不好。
在回答男女两性为什么始终在相互寻找,不可遏止地要结合为一体的问题时,柏拉图有过这样的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我们也许以为这是幼稚的戏言。现在想想,原来有着深刻寓意: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两性气质的区分仅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入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气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在人格上就越完美。柏拉图的寓言与心理学的结论竟如此地不谋而合。
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不仅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大多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都较低,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且追踪研究发现,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里,更多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必再固守传统的定型化的性别角色模式,而应给男女双性化气质多一些宽容和肯定。这并不妨碍男孩成为一个好男人,女孩成为一个好女人。正是顺应男女双性化
气质的新理念,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日益流行着一个崭新的家庭幼儿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如此说来,晓楠妈妈的担心是多虑了。晓楠并非男孩变成了女孩,只是表现出双性化气质特征。这应该说是晓楠妈妈“双性化家教”的成功。对于男同学不愿意和晓楠在一起的心态和说法,不过是性心理发展的暂时表现。上小学后,男女孩大多开始进入了异性排斥疏远期。因而由过去的两小无猜,变成和异性伙伴“划清界限”了。于是,对晓楠和女孩没有“划清界限”的表现不能接受了,于是,说他像个女孩子。晓楠妈妈不妨继续之前的双性化家教,继续让晓楠和男孩女孩都友好交往,过了这段,男孩一样可以接受他。
“双性化”教育要点:
首先,在观念上不宜将气质特征区分过清。不少性格气质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都须具备的,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不论男孩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男孩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再次,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应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要注意支持和引导男女孩的交往,这是健全人格的一条必由之路。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最后,避免走向极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与“双性化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不过,这只是个别特殊家庭教育情境下要注意的问题。
(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