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我们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进行过程体验较少。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过程体验营造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网络环境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更为学生的过程体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构建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运用网络媒体导入新课,通过情境画面和音乐来引入课堂,就更具有亲和力,能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我首先播放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遨游海底,饱览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原来深邃莫测、遥不可及的海底变成可知可感,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未学文,先有感”的效果。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阅读、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激趣导入后,我再设计配乐朗诵,教师可以配乐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朗诵课文,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在美的感受中,了解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创设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教学《长城》一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课文”“长城小百科”“小练笔”“交流厅”“友情链接”五个栏目的课件,供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课文”链接的是整篇课文以及单独的小结展示,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比对学习,尊重学生意愿选择相应的小结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城小百科”链接的是学生自己课外搜街各种信息,包括学生和教师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相关资料、新闻以及一些相关网站链接,学生点击就可以进入相关界面自主的浏览和学习。
“小练笔”链接教师的博客,学生可以在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后进行对句仿写,并能在“我的评论”对话框中留言保存。
“交流厅”是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窗口,链接教师的博客中的“说说你的感受”,点击此处,可在里面输入感言,文章自动存档。
“友情链接”链接的是长城的相关网站,这样我们可以不断地搜集、掌握新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不断更新、完善,实现“从玩中学,在学中玩”。
其实,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可以充分享受资源,提高研究的效益,学生根据问题展开了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从简单的思维向高级思维转变,学习的重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参考文献:
[1]张晓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教研,2011(06).
[2]曾永超.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使用的探索.六盘水日报,2008.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镇大起小学)
编辑 卞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