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妇女解放是文化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女性解放局限性视角对文学进行文化透视,不仅能解读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避免文化批评的空泛,更能够深入的对现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解放 局限性视角 解读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现代女性文学都在为女性解放去探寻正确的道路,希望能够争取到女性的地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因素和西方外来思想与内部思想的矛盾冲击,造成了女性解放的局限性视角。笔者以女性解放局限性视角,从文学发展的三个方面解读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希望对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婚恋自主的爱情观
(一)传统道德的维护
综观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在五四时期描述男女爱情的内容中,口头呼吁恋爱自由的女性,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家庭的束缚,但另一方面,在爱情自由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徘徊的地步,即使是自己选择的爱人,对待爱情也是纯洁不可侵犯的。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相爱的男女也保持着身体上的纯洁,他们认为爱情是不允许任何受到侵犯,是崇高至纯的。女性解放在这一时期变得纯洁而又封建,比如在冯沅君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描写片段,也折射出当时青年女性对待爱情的主要态度。
(二)自由的爱情
在自由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诉求,爱情开始唤醒。爱情自由作为个性解放的主要目标,在五四运动时期成为了主要目标。自由成为当时女性解放的重要标志,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过渡的时期,封建婚俗习惯的压迫下,女性为了在不同社会旧习的抗争中获取一席之地,为了自己向往的婚姻,那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抗争的精神,使得女性解放在婚姻自由道路的开拓上,为了自由爱情迈出了伟大的一步。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中,鲁迅曾在对一个陌生青年人写给他的一首诗《爱情》中提到了这一观念。
二、胜利后的困惑与迷惘
(一)新旧交替下的困惑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大多着重刻画的是女主人步入婚姻之后的美好心情和结婚之后遇到的诸多不顺,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从五四时期的进步女性到母亲角色的转变,在无形之中也证明了男权地位的坚固程度,女性解放运动的成果也逐渐消减。在五四运动的警醒下,女性解放问题在社会的不断努力下,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式女性仍旧逃脱不了旧式女性的某些宿命,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依然遭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多女性仍旧在落后思想和准则的束缚下肆虐着自身的命运,女性成为了男权的附属。
(二)胜利后夹缝中的迷惘
在女性文学作品中,一直关注的是女性为婚姻自由所作出的叛逆行为,进而到进入社会、步入婚姻造成的迷惘状况,这些文学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斗争胜利之后女性的生活状况。与五四运动之前的女性相比,五四运动之后的女性在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改善,女性逐渐从封建习俗中走出来,希望在社会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女性解放存在局限性,发展还很曲折。在现实环境的逼迫和传统文化下女性回归总是显得迷惘,不知所措。在女作家的笔下,女主人公总是面临着归宿是何处的困惑。
三、女性解放意识的低回与张扬
(一)莎菲式的绝响
纵观五四运动时期女性运动的发展历程,女性意识的苏醒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起初在社会革命的警醒下,女性认识到了自身是与男人相异的,认识到自己独立的存在,她们积极参与到了与自身命运相关的社会活动当中;在取得婚姻胜利之后,进入到新式婚姻生活的女性,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依然在男权角色中充当着附属角色,依然无法挣脱传统礼教赋予的身份地位。这些与她们内心潜在的渴望意识相对立,她们希望通过在社会扮演人的角色展现自身的价值,却不能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平衡,这可以说是莎菲式的绝响,在情与欲的正视中,女性们在新式婚姻生活中举步维艰,陷入到悲观、迷惘的深渊当中。如果说在五四女性文学中描述的爱情标准没有将性与爱完美的结合,只是含糊的对“灵”存在期望,有意的避开了女性的欲望,给爱情披上了纯洁的外衣。但是在五四运动的消退期间,丁玲曾将择偶标准作出了新的定义,外貌与精神的完善结合。虽然与五四精神相一致的莎菲,是在对社会缺乏温暖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消极思想,但是在对男性绝望和人生迷失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拥有有意义的认识找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她在彷徨的过程中容易被欺骗,这也暗示了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迷惑。这对于充满女性主权观念的慧女士、莎菲来说,无疑是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
(二)女性解放意识的张扬
从女性解放局限性视角看去,可以看到在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潮流中,以五四运动为开头衍生出的个性解放的潮流,到大革命结束后人类自由的解放,女性解放始终与现代女性文学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跟随时代的发展。实践证明,解放意识的局限性阻碍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新的社会制度虽然赋予了女性经济和政治的权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女性丧失了话语权。虽然女性获得了新生,但是女性解放尚未完全实现。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结晶,凝聚了鲜明的女性自主意识,她们从女性心理出发,攫取当时女性社会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观照现实生活,传递出了女性主义下的人文关怀。这些女性形象都各具特色和美学价值,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使得在新旧文化交替的碰撞中再现了女性的真实写照,也诉说着女性自我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周作人的女性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文联.“五四”时期“自由恋爱”思潮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2003(06).
[3]毕新伟.暗夜行路: 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沈敦忠.自由爱情的价值追求——20 世纪文学中自由爱情描写的文化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覃艳艳(1975-),女,研究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