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理解的历史教学三维目标

2013-04-29 11:31高宇航
新课程·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对比教学目标历史

高宇航

摘 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目标;对比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都是不断发展的,是从方法论到实践再升华为理论的一个过程。真正的效果如何还得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通过对比研读稿和实验稿的课程目标,再加上自己对以往中学学习的回想和总结,我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做了以下一些思考。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教学评价内容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和掌握多少的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隐性的思想、情感考查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体现出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承受者。殊不知,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围绕主体学生来展开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改纲要中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即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通过课程目标的对比,我们知道研读稿是对实验稿的修改和补充,课程目标由三个部分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知道,研读稿还在课程目标的起始加入了总述部分。我认为总述概括了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简要称其为:①了解知识,产生兴趣,感悟意义,认识趋势。②获得能力,掌握方法。③自身综合发展。

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新的变化是除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还需要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除了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还需要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并且增添了历史的证据性,使学生获取信息,寻求依据。无论是结果性、想象力或是证据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信息获取、采集,这对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间接经验的获得,这和传统的教学目标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区别所在,新的目标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强调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本位”。

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有的学科教师认为过程与方法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教学的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过时的解释,实际上它是指通

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由此获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研读稿中将这一部分具体地展开,并融入了实验稿在“知识与技能”中知识迁移、归纳分析的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归纳、分析、迁移等可以运用在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师在解读课程目标中不会再像原来实验稿中那样对第二部分模棱两可,而是具体到方式方法,可以更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了,并且还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比如,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异同、联系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再如,学会与教师、同学一起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亲力亲为”达到了“学生会学”的目的,这的确是新课程目标的一大闪光点。那么,我想较为正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了解某某信息和史实,逐渐学会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和表达信息的方法”。在这里行为的主语是学生,而教师只不过在这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多谈一点有关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创造性问题。

三维目标很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化,那么教师就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会学”。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历史学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上,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朱熹的“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从韩愈的“陈言之务去”到黄庭坚的“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提倡学习的创新性。如何让学生有创新意识,我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新思路来解决。比如,历史事实的再次认知和再现,对历史材料的鉴别和分析,重新组合材

料,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立新观点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过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是课堂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应该始终存在的。在这一目标中除了了解我国国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文化,民族认同、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文明、自由与民主、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等,还加入了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探索、环保与生态、人民的作用和贡献等。大致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最终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生。其实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态度和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是消极的,我们现在就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知识探究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所得到的情感、态度体验就是我们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由此我们的教学在这里又完成了一个任务,就是“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从三维目标的实施结果看,“学生学会、学生会学、学生乐学”,其主语都是学生,也就是说新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对比教学目标历史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新历史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