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曦 申志强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试图从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创新科技竞赛、参与科研训练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培养过程、全方位管理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三全管理;人才培养
高质量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运用“三全”管理理论,从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创新科技竞赛、参与科研训练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培养过程、全方位管理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以供同仁们参考。
“三全”管理来源于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思想,指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称为“三全质量管理”。从高等院校来看,如果把高等院校比喻为一个生产人才的企业,那么,学生就是产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产品的质量之一。因而,完全可以借鉴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思想与方法,为高等院校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
所谓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理论,要求并发动创新实践教育相关全体人员,包括院校师生以及专业企业等,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工作。因此,必须把教师、学生及企业等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
同抓好创新实践教育管理,共同把关,才能切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1.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包括倡导研究性教学,将创新实践引入第一课堂以及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计划等两个方面。
(1)倡导研究性教学,将创新实践引入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养成思维的主要场所。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应当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研究型教学,特别是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第一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模拟式教学: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给定某种特定的模拟环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就特定主题进行授课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对不同主题分组准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2)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计划
高等院校教育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可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外,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至少4个学分以上方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以上学分。学生第二课堂的表现可作为诸如《创新实践能力与素质》课程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活动项目,以获取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
2.构建创新科研训练体系
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可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创新科技竞赛等平台组成。
(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当前,教育部已有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部分省设置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部分高校也安排有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均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2)学科创新科技竞赛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的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应当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或学术节等活动,学生骨干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舞台。
3.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可由校内校外多层次组成,共同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服务保障。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可在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整合,面向创新教育学生全面开放,主要保障专业基础性强、理论性强的创新研究需要。此外,高校可依据就近原则,在所在地与相关专业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校外基地,为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创新研究提供服务保障。
二、创新实践教育的全过程覆盖
所谓创新实践教育的全过程覆盖,是指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规律和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从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离校,全过程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将一般高等院校4年制本科生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1)以新生研讨课为主体的启蒙阶段;(2)以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大讲堂为基础的发展阶段;(3)以大学生创新
实践为核心的提升阶段;(4)毕业论文(设计)为代表的高峰体验阶段。每个阶段又从管理模式上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
1.启蒙阶段
从新生入学开始,以各学科资深教师为主讲,以专业历史沿
承、当前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牵引,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交叉学科等领域,以新生研讨课为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判断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技巧等。
2.发展阶段
邀请知名校友、社会著名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专家,以“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意思维、鼓励创业精神”为目的,以讲座、论坛为形式,穿插团队训练、素质拓展等校园创新文化活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创新创业的要素、过程,并对创新创业所涉及的其他问题有所领悟。
3.提升阶段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可包括:国际、亚洲、国家、省、部、学校、学院和学会(协会、行业)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省、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国际、亚洲、国家、省、部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竞赛;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科技、学术和文化节(周)活动项目;自主实验技术创新项目与实验竞赛;就业实习或实训;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和国(境)外交流;论文、专利等成果发表;学校认定的全校公益性服务项目;其他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活动或项目等。
4.高峰体验阶段
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学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基础教育、专业学习及创新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该阶段时间充裕,目的明确,而且毕业设计成果是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发挥能力,依据自身专业基础及个人喜好,结合专业特色,在高水平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科技创新为指导思想,充分锻炼科研创新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三、创新实践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所谓创新实践教育的全方位管理,也就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全
面控制,涉及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具有多重含义。
一方面,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所有部门需要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学生培养计划控制、招生质量控制、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控制、毕业学生考核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管理,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另一方面,对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所有人员也需要进行全方
位管理,尤其是对培养对象,不仅仅限于创新思想的培养,同时应当确保其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改革创新实践教育模式,运用质量管理的“三全管理”理论,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管理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青.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出版社,2008.
[2]苏初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07):37-39.
[3]谢焰.高校创新教育浅析[J].文教资料,2006(11):9-10.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