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谱
老年人的活法,没有定法,精彩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先看看下面这两个故事。
“北京自助游老年人社团”
刘大姐是北京人,今年刚退休,一下子留出大把的空闲时间。她身体状况不错,和老伴生活在一起。老伴退休后又返聘,日常还在工作。她有个独生子,结婚后搬出去住了,还没打算要孩子。她平时没事可做,看到人家带着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很是羡慕,可儿子儿媳还没计划要小孩,她着急也没办法。
有一天,刘大姐在小区里,听到从几个外地来住在子女家的大姐聊天说,来北京有一段时间了,还没去看过天安门呢。孩子们工作太忙,没时间陪着游玩,他们又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北京哪里好玩……
刘大姐想:“我倒是知道北京哪里好玩,只是平时没人一起玩,自己去也没意思。不如组织几个人一起游玩。”于是她说:“我熟悉路,我们明天一起去天安门和旁边的中山公园走走吧?”那几个从外地过来的大姐很高兴,于是大家相约第二天一起出游。
就这样,刘大姐渐渐在小区里组织起了“北京自助游老年人社团”,从公园到博物馆,从爬山到看电影,无拘无束。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互相帮助,一起交流、相互陪伴,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还交到了朋友。
不仅是外地来的老年人,小区里一些孤单的北京老年人,也加入他们的队伍。附近小区里的老年人听说了,也有人加入他们。那些外地来的老年人说,有了刘大姐组织的这些活动,他们熟悉了北京的交通、景点、衣食住行各种资源,这个城市对他们来说不再陌生和隔阂,在北京生活得开心而舒展。
刘大姐呢,除了自己玩得很开心,不再孤单和空虚,同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喜欢,感觉自己很有价值。有意思的是,后来,刘大姐的老伴胆结石需要做手术,正是她组织的这个“北京自助游老年人社团”里,有一个朋友的儿媳妇是家大医院外科的护士,介绍了一个可靠的医生主刀,手术顺利。刘大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想法,随手做的那些小事,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获益。
“社区物品流通角”
老王是个知识分子,退休了,和以前一样,喜欢看书。只是他现在精力和空闲都多起来了。人一放松下来,有时会冒出来些奇特的想法。
有一天,老伴又在唠叨他:“你的书那么多了,还在买书,家里都没地儿放了。要不你送些书给别人吧!”
老王心想:“送些书给别人?倒是个好主意,有些书确实看过之后就不看了,闲置在书架上挺可惜的。好书应该流通起来,物尽其用嘛。这样我再买书,老伴也省得唠叨我。只是,送给谁?怎么送呢?最好送给想读书的人,不是拿去做废纸卖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老王清理出来几本书,打算送人,又找来一个旧布单,带到小区的中心花园里,把单子在地上铺好,书摆在单子上,用粉笔在地上写上:“赠书自取”。然后老王就像平常一样,在旁边打太极拳。
一会儿,来了几个晨练的老年人,看到地上的书和字,先是很惊讶,问清楚后每人捡了一两本。就这样,书很快就赠完了。
老王的女儿,穿衣喜新厌旧,经常有不想再穿的衣服,直接就扔垃圾桶了。有了这次赠书的经历,老王想:“其实物品应该流通起来,对你没用了,对别人可能还有用。”于是,他跟物业商量,征得物业同意,在小区的中心花园的一个角落里,设立了一个小牌子,开设了公益性的“社区物品流通角”,每天早晨,小区里的居民,可以把不要的可用的物品放到这个角落,用于流通,自由取放。不仅是旧书,还有儿童玩具,衣服等等。流通之余剩下的物品,物业才处理掉。
这个“社区物品流通角”开始运行之后,老王发现,总是有捡废品的老头老太太,为了占便宜,盯着随时来捡。他不想可用的物品直接流通为废品,不得已,由自由取放,开始使用“兑换体系”,即赠一件可用物品,即得一个兑换币,拿兑换币自由换取其他物品,没有兑换币,就直接拿一元钱,来换取物品。这样一个简单机制,解决了捡废品问题。但需要老王每天早晨花点时间“维持秩序”。老王一开始心里有些别扭,心想,这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吗?总想着有没有省事的办法。
这事做了几天之后,老王发现其实很好玩,并不只是负担。每天早晨,花园里空气新鲜,小区里有很多晨练和路过的人,这些人老王本来大多不认识,就因为维持这个“社区物品流通角”,老王有机会认识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新朋友。
公益性质的“社区物品流通角”很实用,很受老少欢迎,大家听说是老王提出来的想法,又在花时间维持,都对他敬重有加,愿意认识他。就这样,老王由一个内向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小区里知名度很高的,很受欢迎的人。
每天早晨花园里的一个小时,成为老王生活里非常快乐、非常充实、非常满足的一部分。通过这个物品流通角,老王的生活真正的也开始流通。他把自己写的书法作品也拿出来送人,认识了小区里其他喜欢书法的人。他还认识了几个修养很好的邻居,通过和他们的交往,他的生活又打开了一扇扇丰富多彩的窗户。他开始感觉退休之后的生活真是有意思,现在有时间,又自由,精彩生活原来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说说这个“我”
为什么通过服务,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就可以快乐而精彩呢?那些眼睛只盯着“买菜时多占便宜”的老年人,那些做点事就抱怨连天,显示自己劳苦功高的老年人,为什么不能快乐而精彩呢?不但不能快乐而精彩,还时常满腹怨气睡不着觉,或者和儿子媳妇处不好关系,逢人便说别人不是,说自己委屈。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烦恼的根,就是这个“我”
人的念头里,关于“我”或“我的”念头一多起来,烦恼就来了,障碍就来了,事情就不顺利了,身体也不舒服了,觉也睡不踏实了。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为了“我”好。
哪个烦恼的故事,主角不是“我”或“我的”呢?
“我”注定是孤独的,与人冲突的 为什么呢?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和“我”的位置和利益完全一致。就连我儿子,都不是和我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我的观念和儿子的观念不同。我和儿子带孩子的观念不同,我坚持我的观念,他坚持他的观念,于是起冲突,于是,我感觉很孤独。我和儿媳在家务上,我心里总在计较,凭什么都是我做?于是,我感觉很孤独。如此如此,哪里有“我”,哪里就有烦恼。越是“我”,越是烦恼。
什么时候“我”淡去了、融化了 当我专心致志做事的时候,做得很投入,很痛快,物我两忘。这时,没有“我”,没有烦恼。当我真心助人、完全不期望赞美感激回报的时候,没有“我”,没有烦恼。当我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之间,慢悠悠散步,闻着植物的清香,看着它们长得旺盛极了,心里满是欢喜,这时,没有“我”,没有烦恼。
这个“我”,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浓浓的一个圈,有时淡淡的一道痕。那么,这个“我”,到底有没有?
我无法告诉你答案。我只能让你看到,这个“我”是“真实可变”的。
人们所谓的自私,其实只是不智慧,不知道如何更入佳境。人们所有的烦恼,主角都是“我”,包括“我的”、“我喜欢/不喜欢”等等。谁的烦恼里没有“我”?我一个都没见过。天地没有烦恼,因为天地没有“我”。由此知道烦恼的根,就在这了。
那么,为什么我把别人放在前面,处处为别人付出,感觉还是痛苦的?真相是,没有“我”,哪来的别人。所谓为“别人”付出的想法,都是建立在小我之上的,是人我分别心。所以还是痛苦的。一点不比自我中心更轻松。痛苦的根,不再是我还是别人。而在人我分别计较,在围绕着“我”的那层隔膜。
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通过服务,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内心里没有那么重的人我分别,不去分别计较谁吃亏谁占便宜,这辈子就算活出来了。接下来,所有的快乐精彩,都会在生活里上演。
人到老年,最看重是健康长寿。而健康长寿的关键,是心的状态和生活形态。通过服务融入集体,心的状态是无我无私,由此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比快乐,不求长寿自然长生。通过服务融入集体,生活形态是奉献的、活跃的、开放的、交流的、丰富的,由此身体健康,德高望重。这样的心态和生活形态,不仅有利于自己健康长寿,通过服务创造的人际关系网,还不知不觉为家人子孙种下福德。
那么,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具体可以怎样做起呢?
1为家人服务不计较。家庭是身边的集体。首先是做好身边手头家务事,默默为家人服务,不计较,不抱屈,不分你我。踏实做事,不唱劳苦功高。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持活跃的日常生活方式,无我无私的为家人服务,是老年健康快乐的基石。
2在家中低调。人只有通过低调服务,而不是唱高调,处处要人听我的,才能受人欢迎,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在家庭这个集体也是一样。和美家庭,是老年人为自己和子孙创造出来的福。老年人创造和美家庭的要点,在于低调。放下自己的观点,把决定权交给成年的子女,信任他们,只有子女征求才提供建议。越是感觉自己在家里一定要受尊重,一定要拿主意,一定要说话,越是不能成为家庭这个集体的一份子,只能制造隔阂、冲突、排斥和不快,让自己和子女都烦恼。
3放下人我之间的斤斤计较。越是计较,越是怕吃亏,实际上越是占不到便宜。因为这样的人心胸狭小,苦恼无穷,身体不好,家庭不和,不受欢迎,也交不到真朋友,连接不上丰富广阔的社会资源,把自己的心和生活都限制在狭小角落里了。
4留心身边朋友、邻居的需求,力所能及,多多助人。助人却不居功,才受人尊敬。
5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资源,创造性的为周边服务,就像刘大姐,利用对北京的熟悉,创立了“北京自助游老年人社团”。如果您有这个心,一定有适合您的创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