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摘要]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更是一个大趋势。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点,加深理解;巧用网络,体验快乐以及拓展阅读,提升价值等方式来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主要是把语文教学当作平台,将信息技术当作工具与方法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训练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所需要信息的选择,清除阅读的障碍,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便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有效地阅读。比如,在对《海底世界》进行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领到文中阐述的神秘世界中去。这一节课下来,效果颇佳。在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为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以及“海底探险队”等,进行不同类型的配乐朗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愿望,学生自主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独自选取他们喜爱的事物。所以,当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们针对自己组中选取的相关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成效颇好。
二、突破重点,加深理解
在阅读的教学当中,词语与句子就是文章组成的主要成分,要想深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与宗旨就一定要吃透字词,掌握句段。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视听资料,能够增强读的成效,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耳听其音,目看其形,心感其意。如在对《暮江吟》这一古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古今字词涵义的不断演变,学生无法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这时便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来处理这个难题:设计一幅漂亮的江畔暮景图画,再配上悦耳的曲调,教师深情款款地朗读,学生们自读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顺势掌握其字词的含义,品味诗句,深入理解,进而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巧用网络,体验快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参与,让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资源展现出各自潜在的多彩与新颖。互联网超强的交流性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学生可借助其收集资料,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共享资源,有效扩大学习领域。譬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毛泽东和该首词的背景简介、词句涵义以及图片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内涵。学生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之下学习,身为教师应该全面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如此,才能切实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阅读,提升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某些有益的网上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内外的有效沟通,充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记得著名的窦桂梅老师在对《秋天的怀念》这一文进行执教时,在网络中下载了该文作者的很多作品。在上课的一开始,窦老师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作者史铁生,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外作品《合欢树》中的一段节选,邀请小学生们默读。她在对作者进行介绍的时候也兼顾简介了其他的作品,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课外的读物带到了课堂中,瞬间便将小小的课堂摆到了一个大大的阅读大环境当中去。之后,窦老师由文本巧妙地引出了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的一系列的其他优秀作品,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希望能够读到教材之外的更多文章。如此,窦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课内外阅读的切合点,借助互联网中的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快捷、方便的优势,灵活地解决好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之间的关系,圆满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罗玉梅. 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建设,2012,(14).
[2] 姜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2.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