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不起”到“输得起”

2013-04-29 00:44桐桐妈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好胜心桐桐小家伙

如何引导输不起的孩子,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如何面对孩子好胜心强的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所体会:大约3岁左右开始,孩子会渐渐变得特别好胜,喜欢在任何有比较意义的活动或行为中胜出。一旦发现自己不占优势,就容易失望、生气、发脾气甚至作弊、撒泼耍赖,很难摆平。虽然这是特定年龄特有的心理现象,却常常成为让家长头大的教育难题。

很巧的是,我的女儿桐桐就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在如何引导她能输得起的过程中,也算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下面我就结合桐桐的相关教育谈谈对这个话题的建议。

避免心理暗示,减缓孩子对“输”的焦虑情绪

孩子输不起,除了跟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喜欢在比较中确认自己的力量有关之外,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比如,孩子哪项行为比其他人做得好了,就拼命表扬;而对于孩子弱势的行为,则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定的失望,甚至无意中当面把孩子跟别人作比较:“你看人家跳得多高啊”“你看人家唱得多好啊”……长期这样下去,就会给孩子一定的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所以,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家长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输不起的孩子。

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之行为的肯定。比如,桐桐就一度非常好胜,容不得别人比她强。为了让她明白“输得起”也是一种好品质,在有竞争或比较意义的活动中,如果她输了没有哭,我就借机表扬她“桐桐真棒,输了也不闹,不仅赢得起,还输得起,好样的!”当然,对“输得起”的正强化也不可滥用,以免矫枉过正,否则,孩子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多元鼓励,让孩子认识到失败了并非一无是处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输不起”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小哥哥大,但跳得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桐桐和小表姐在农村外婆家的时候,一度喜欢比赛吃粥,看谁先吃完。可是经常出现问题,因为谁输了都不开心,后来为了减少餐桌上的不愉快,我就引入两个奖,一个是“吃得快”奖,看谁先吃完;一个是“白白碗”奖,看谁吃得最干净。因为通常都是小表姐先吃完,桐桐吃得最干净,实践下来,果然两个人都能各得其所,开心异常。引入“双奖”形式,我的意图也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仅盯着别人的成绩心里发狠。

创造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之类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可以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她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她“输得起”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进一步引导她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游戏最重要的是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

此外,在孩子同伴交往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透相应的教育。

寓教于乐,让孩子与绘本形象一起成长

当前,市面上有一些关于孩子好胜主题的绘本,可以为我所用。比如,桐桐大约3岁10个月左右的时候,我陪她看了绘本《不,我赢了,不,我赢了,我赢了》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关于好胜心的生活故事,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却深得桐桐喜欢。小家伙连续看了一段时间后,就从上面学会了一句话:“你不可能总是赢。”然后,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原本好胜心强的桐桐,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有一次带小家伙在爸爸单位吃饭,忘记了是什么需要决定胜负的情况,桐桐爸让我和小家伙用“剪子石头布”来看谁出局。我就和小家伙玩起来,没想到玩了几局之后,全是我胜出。要知道,如果是以前,输到这个份上,小家伙早就发急了,这次竟然没有。为了挑战她的极限,更好地锻炼她的耐受力,我又继续让她输了好多盘,小家伙才有点急了,但第一反应却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来了这么一句话:“妈妈,你不可能总是赢!”

此后,类似的场景又出现了许多次,每次小家伙输得落花流水之际,就会用那句话来排解情绪。

温馨提示

但凡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面临的心理特点,比如护东西、爱说谎、执拗等等,一般都不是通过几次的疏导能解决问题的,须得等她的心智成熟到更高的程度,她才可能超脱当前的“问题阶段”。所以,家长应该耐心等待,但不要放弃引导,只是不能对引导的结果抱有太多期望。小家伙不买账的时候,家长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也要有勇气让孩子面对失败的挫折。孩子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她的成长环境,不能她说了算,她需要面临各种挫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调适自己。

(桐桐妈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好胜心桐桐小家伙
为什么可爱的小家伙会被攻击
过年了
住在北极的小家伙们等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关于好胜心
板栗中的小家伙
卷着尾巴的小家伙
我家的“和事佬”
太想赢,未必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