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园园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变传统的“接受→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为“探究→发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亲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巧创情景,让学生怦然心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数学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心动,就应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就能使学生萌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热情。如教学《周长》一课,课堂伊始,老师利用学生们喜欢看的动画导入新课,并给每个动画进行生动形象的配音。通过播放小火车、霓虹灯、老爷爷、小朋友四个不同内容的动画,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参与学习的激情高涨。每展示完一个动画,老师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看动画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对周长有了表象的认识。就这样,不到2分钟的动画,将学生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们内心的需要。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像石头落入水中一样激起学生内心探求知识的涟漪,使他们怦然心动,为后续的行动、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巧设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使数学课堂充满精彩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对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给他们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摆弄、敲击“琴键”,他们将弹奏起和谐美妙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摆、拼、画、制作、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让学生动手的好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过程。例如:在《长方体物品包装》的实践活动课中,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6个磁带盒进行包装,让4人一组进行拼摆,看哪一组拼摆的方法最多,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出最节省包装纸的一种。学生不仅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而且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对所学知识大胆创新,在课堂的舞台上舞出了精彩。
巧造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往往希望无拘无束地充分展示自己。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之后,还要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以改变学生被动受教的身份,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判断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论。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让每方出一名主辩手进行论述,其他学生可以及时补充。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他们心中的困惑与答案,使本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带动全班学生自觉动脑,这是一堂多么智慧的课堂呀!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只有引导学生在民主开放、自主探究、亲历体验、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