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树
上海副市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再到中国人民大学任职新闻学院院长,他漂亮地完成了人生的几次转型
2013年4月12日上午10点,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对话文理”校园活动月开幕典礼在国学馆F116报告厅举行。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作为“文”对话嘉宾出席典礼,“理”对话嘉宾为理学院院长解思深。本次“对话文理”活动是响应中国人民大学“扩大学科交叉,促进文理交融,为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搭建有效平台”的号召。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赵启正当仁不让地成为首届“对话文理”的嘉宾。
七条短信“逼”出的新闻院长
这一年,距离赵启正执鞭人大新闻学院已经近八年了——2005年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正式接受中国人民大学的聘书成为新闻学院院长,一时成为了传媒关注的焦点。赵启正人生经历丰富,从中国科技大学一名核物理专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上海市副市长,筹备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再至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然后转身至中国人民大学任职新闻学院院长,漂亮地完成了人生的四次转型。
赵启正到人大担任新闻学院院长时曾接受记者采访说:“我1963年大学毕业,第一志愿是到大学当老师,我父母是教师,弟弟也在大學教书。”他表示,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大学毕业42年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透露,新闻学院原院长高钢坚决请辞,让他来当院长。“他一天给我发了七条短信,非常诚恳。”赵启正幽默地说,是高钢用七条短信逼他“就范”的。在随后的采访中,他继续补充说:“外界只知道新闻学院前院长高钢给我发了7条短信,‘逼我就范。其实不全是这样。人大的校长、书记和院长三个人一同来找我,要求我担任院长一职。我原先是担心破坏原有的学院关系,在他们反复教育之后,我才最终同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新闻学院院长在行政级别上是处级,而赵启正的前一个职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职位在行政级别上是正部级,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是降级了。赵启正说:“院长是什么级别之前我根本没想过。他们给我的聘书上在院长后面有个括弧,写着正处级。是有人说我降级了,但我觉得自己是高就了。其实,给学校领导设定行政级别本身就不合理。给院长设定级别只是为了看文件、参加会议等工作开展方便一些,所以这样的级别不能和政府部门一样衡定。那是两个标准。”
赵启正正式入主人大新闻学院后,“高官卸职从教”现象再度引起各界的关注和争论。此前,清华、北大已分别聘请了范敬宜、邵华泽两位部级干部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再加上赵启正出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使得京城三大名校清华、北大和人大新闻学院的院长在级别上都上升到“部级”,成三足鼎立之势。
多年过去了,再回顾一下赵启正的赴任过程依然很有意思,据了解内情的人讲,赵启正的赴任运作过程极为谨慎。人大新闻学院的一位教授曾经告诉记者说:“2005年11月9日人大党委书记程天权到新闻学院宣布这一任命决定,学院的老师也都感到惊讶,之前我们学院的老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程书记说请他的时候非常注意保密,怕大家(其他学校)都去抢。”可见,中国人民大学请赵启正之决心。
而这一切也都是有原因的,赵启正丰富的外交宣传经历,足以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铆足了劲,想要争取他加入。
1998年,赵启正调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在新闻办工作期间,他力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制度化,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赵启正一贯正面的媒体形象也为他加分不少,他被外国媒体称为“浦东赵”、“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中国屈指论客”、“中国的形象大师”……
而赵启正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他退休后的又一事业平台也不仅仅限于友人七次短信的真诚,他也有想继续为中国新闻做贡献的拳拳之心。
“浦东开发时,展现出了他的头脑和办事能力,在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任上,他更是成为中国政府的名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说,“他自己有一个判断,要为中国新闻事业做点事的话,选择人大新闻学院是最好的基地和平台。”
高官为学院带来什么?
越来越多的政府高官在退休后进入学院担任领导,而以前更多的是去企业做顾问,这种转变是不是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这个变化表明了一种社会意识的变化,表明社会对知识、对教育更尊重。
“聘请赵启正先生,我个人认为,学者型或有学术见地、学术背景的政界官员在退下来后到大学任职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进步,它不仅对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有利,而且对国家政治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官员退下来后到大学任教职,起码在观念上冲击了‘官本位。另外,具体来看,学者型官员也给大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他的眼界、视野、分析问题的角度与纯粹在大学讲学的教授不一样,相互交融碰撞,有助于产生思想的火花,产生新思想。什么叫大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上的措施。”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这样评价赵启正任职新闻学院一事,“大学不是封闭的,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常说,大学要为社会作贡献,反过来,社会人才为何不能为大学作贡献呢?当然,一个严肃的大学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赵启正同志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对新闻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这是一件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的事情,我认为社会应该支持我们。”
甫一上任,赵启正便吸引了媒体的关注。而他的言论,更是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就任时,他就表示“不要做泡沫院长”,引来媒体一片好评,但也有人质疑他担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不过是起了“花瓶”的作用,对此,赵启正大方地回应:“我不否认可能有‘花瓶作用,但这‘花瓶里头要有水,要能养花、使花更美丽才好啊。从我去人民大学开始,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使人大增加了2000条新闻报道,报道中提到‘人民大学的新闻多了2000条。你说的‘花瓶如果指这个,这是有的。我不愿意做‘花瓶,但如果一定要我做‘花瓶,我要做好的‘花瓶。”
刚刚接过聘书一个小时之后,赵启正首次以新闻学院院长身份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五十周年活动,他在讲话中说道:“时代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举世瞩目,为全国人民所关注,这样对新闻事业的呼唤就更强烈了,对新闻事业的要求也空前地高了,要求中国的新闻事业能报道更加迅速的和真实的事实,更多的正确的有深度的评论,更有力的和有益处的舆论引导,这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应当理所当然地,当仁不让地与全国600多个新闻专业院系共同努力,承担起这个时代的任务。我们不但有为中国民众服务的任务,也有为全球人服务的任务,因为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其后,赵启正明确表示,他将在新闻学院里有意识地培养新闻官。“新闻官的重要性在中国新闻教育体系中被忽略很久了。陈旧的新闻学教育观念,更注重对新闻记者的培养,而忽视新闻官的重要性。”赵启正称,新闻官掌握着新闻的源头,新闻记者只是起到新闻与民众的连接作用。新闻官除了对政策了解之外,还需要对新闻记者的需求有了解。他要思考记者都会从哪些角度提问,然后该怎么回答。两者间的关系非常有趣味。
曾经的“中国第一新闻官”具有很高的无形价值,再担任新闻学院院长,会给人大新闻学院带去些什么东西呢?对此,赵启正的回答是:“我在新闻界工作了七八年,平时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我带到学院里去研究,并且在工作中,在同时面对国内外记者时也发现了一些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问题。我到人民大学的体会是,应该加强社会科学院系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们更多地外知世界,内知国情,使他们更加成熟,更早成为今后的工作骨干。”
他也建议,新闻学院学生毕业之后要深入社会,要给他们更多面对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将来能从容面对挑战。“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尽量能提早独挡一面、好好工作。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对学生多介绍一些社会的发展,方法就是一方面学好课本内容,一方面要请一些重要人士到学校来演说。名人在两个小时左右演说的时间内信息量很大,并且在思想方法上可以有很多啟示。一场报告或演说下来,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比有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靠读书往往是得不来的。”
在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之前,赵启正也招收博士研究生,但是以经济学为主,任职新闻院长之后,他决定改招新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自从赵启正到了人大新闻学院后,报考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明显增多了,这或许也说明了赵启正的影响力。
新闻官的培养还在进行中,对新闻官的培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资深发言人作为讲课人,每学期排八节课,有时,赵启正老师会亲自讲课,结合他的经验与实践,听课的学生受益匪浅。
今年已经年逾七十的赵启正,依旧精神矍铄,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文理对话”中,依旧不忘对青年科学工作者谆谆建议,他告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坚持信念、坚持工作、坚持追求,学会“坚忍”,不能好高骛远,要注重当下。
这一刻,他不再仅仅是昔日潇洒倜傥的新闻官,博学多思的新闻学院院长,更是一位有着无数人生经验与亲身感悟的长者。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