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16则

2013-04-29 03:33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小说

新闻一束

●贾平凹《废都》完成英文翻译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宗锋教授透露,他与英国学者罗宾博士历时三年,悄然完成了40万字的《废都》的英文翻译,争取今年内出版。按照贾平凹的意见,译本参照1993年第一版《废都》,所以也将保留“□□□□(此处作者删去××字)”。《废都》译为The Abandoned Capital,主人公庄之蝶则翻成Butterfly。贾平凹三部曲《浮躁》、《废都》、《秦腔》因为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让翻译家头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并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葛浩文坦言曾尝试翻译《秦腔》,但由于其中家乡话太多,难以翻译而最终放弃。胡宗锋说,自《废都》出版当年,他就想过翻译,但是一直按下未表,是因为那时自知“身单力薄”,肯定翻不了。1987年他翻译了贾平凹的6篇散文,并从此见面成为朋友。“我个人非常喜欢贾的作品,一直想把他的作品译出去。2010年时,我翻译了他的中篇小说《黑氏》,发表在美国《新文学》杂志上,当期杂志150页,这篇《黑氏》就占了56页。”胡宗锋说,后来遇到罗宾,他又重新燃起了翻译《废都》的兴趣。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加上大量的注释,“书中一些在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老陕看来非常熟悉的人名、地名、事件,比如杨玉环、于右任、八大山人、麻将、埙、大雁塔等,老外往往一脸茫然,所以一定要加注释。在这件事上,罗宾是个‘检测器,哪些地方他感到不懂了,我们就会一起讨论是否并且如何加注释。”据悉,《废都》已经有法文、日文、俄文、越南文等译本,法文版《废都》还获得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首届“海子诗歌奖”近日设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才华和极具艺术潜力的青年诗人,他们的创作以其特有的新锐性、开拓性与可能性,对新世纪诗坛造成了强力冲击,也为当下的诗歌创作注入了可喜的活力,因而也引起了当代诗歌批评界与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与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之下,首届“海子诗歌奖”于近日设立。“海子诗歌奖”的设立,将极大推动与促进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广大青年诗人的诗歌艺术交流与文化交流,充分彰显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青年诗人在整个华语诗歌界的地位与影响力,力图使“海子诗歌奖”成为中国文艺领域里的一件盛事,产生“品牌”效应与影响力。为确保首届“海子诗歌奖”的权威性及有效运作,拟聘请几位重量级的资深前辈诗评家与诗人担任顾问,由国内一批著名诗评家、翻译家、诗刊主编担任评委。

●王安忆获法国骑士奖

著名作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日前获得法国文化部今年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功劳勋章骑士奖”。这一奖项是法国文化部为了表彰在艺术与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而在1957年设立的。1963年,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赋予了该勋章以“等同于骑士爵位的成就”,因此该奖项也被称为骑士奖。作为中国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早年以《小鲍庄》、《启蒙时代》等作品蜚声文坛,2000年以书写上海城市传奇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她的小说《天香》获得“红楼梦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颁奖礼在佛山举行

近日,第二届南方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颁奖礼在广东佛山举行。莫言、阎连科、李敬泽、白岩松等作家、评论家、媒体人到场颁奖。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获得“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历史奖”,解玺璋的《梁启超传》获得“传记奖”,梁鸿的《梁庄在中国》获得“文学奖”。非虚构写作大奖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民文学》杂志社、《GQ》杂志中文版联合主办。评奖范围是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首次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非虚构作品。主办方称,“非虚构写作”是当下中国一股新兴的、跨界的、与时代共呼吸的写作潮流。李敬泽说,“非虚构写作”在现有的文类秩序里就是一个异类。“我更多是把非虚构理解为一种写作观念和伦理,一种写作方式、一件可以尝试的事情。至于把它放在文学多宝格的哪一格,做起来再说。”莫言认为,“非虚构写作”是介于通讯报道和纯粹小说之间的文体。“我读过很多被大家称赞的传记文学,还是有虚构的地方。我认为,新闻报道必须绝对真实,呈现事件过程和人物的行为;而非虚构文学或者报告文学,不但要呈现事件过程,而且要呈现事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这就给作家提供了写作的广阔天地。”

作家声音

●陈冠中认为最纯正的中文不在内地

香港作家陈冠中日前授受采访时说:虽然两岸三地都在用中文,但语言差异性很大,早期的香港电影制作人为了把粤语电影销往台湾,加了中文字幕。可是字幕只是简单地把广东话记录下来,台湾人仍然看不懂。吸取教训之后,他们找了讲普通话的人将字幕重新编写,再卖到台湾去,但有些内容台湾人还是不懂。这说明,香港、大陆、台湾的中文,有各自的写法和想法,但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更正宗。按人们一般的感觉,台湾似乎比较正宗,台湾也整天强调尊重中国文化。但是不是香港最不正宗呢?其实恰恰不是。因为香港没有经过五四洗礼,没有经过“文革”,香港的文言文一直保持到五六十年代,连色情小说都是用文言文写的。香港现在使用的好多句子里面有很多文言,香港人看大陆的文字觉得太长,最欧化的语法是大陆。现在三地的流通比以前多,一些大陆的网络语言在香港也开始流行,三种书面语跟这么多语言混杂 起来,很有趣,对写作者有很大的挑战。“现在没有办法说谁的中文更纯正,但肯定不是大陆的中文。”

●余华坦言《第七天》的语言被人骂最感意外

新作《第七天》在出版后,余华坦言最意外的是小说的语言“被人骂”。他认为这本书相比之前“故意追求语言的粗俗”的《兄弟》,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是一样有人骂,说语言苍白、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修改了一遍 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改动的全是语言。”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几部小说都是“好书多磨”,从小说的写作到出版往往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余华对自己“慢”却另有解释:“我写作那么慢的一个原因是,我总是落在现实后面,但我的慢也可能是幸运。可能是一个作家写作时间越长,野心越大,野心越大,风险也越大。”被称为“最具苦难意识的中国当代作家”,余华这次选择了“近乎荒诞”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他对此的解释是:“写实小说走的是康庄大道,怪诞小说是抄近路的。怪诞小说也好,荒诞小说也好,是为了更快抵达现实,而不是慢慢抵达现实。”据悉,《第七天》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70万册只能满足当天的订单,出版社随即进行了紧急加印,同时出版了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

●马原自曝因《红字》开启最早文学梦

“很多经典小说最早都是畅销书,我也要写出能够进入大众视野的畅销书,写好读的小说,解决小说的阅读障碍,让小说复兴。”日前,作家马原来到南国书香节,结合自己的新作《纠缠》,以“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学梦”为题,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对小说创作的最新感受与思考。面对现场的很多青少年读者和年轻的文学者,马原的“文学梦”从小时候讲起:“我是一个文学的孩子。从四五岁时,我就开始阅读。在家乡的一个小图书馆里,借阅各种童话、民间故事,五本五本地借,而且阅读速度越来越快。”马原甚至谈到,11岁那年,他读到霍桑的成名作《红字》,“那个时候,我已经读过《静静的顿河》了,但是《红字》给我最大的震动,对小说的神秘感,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产生,我开始想,我以后也要写小说。为了一次一次地读这个小说,我第一次做了个偷书贼。”《红字》开启了马原的写作梦,他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他的作文很早登上了油印刊物。正当他在小伙伴中得意时,文革来了。作为大地主的后代,自然日子不好过。“我1970年当知青,1971年开始写小说,是文学和读书让我熬过了那段日子。”马原说,他刚写小说时,没有多少稿纸,便捡了很多印刷品,写在背面。这些习作的手稿,装起来,有半麻袋。后来读中专,学机械,中专毕业后,费尽周折考上了辽宁大学中文系。

●韩少功认为必须警惕评论界里的水军

在2013上海国际文学周以“书评时代”为题的主论坛上,与会的著名作家对评论家的工作颇有微词,而与会的著名评论家也有很多无奈。作家韩少功提出,必须警惕评论界里的“水军”。“水军”一词源于网络水军,一些人拿着低廉的报酬,一拥而上,热捧或者搞臭一部作品。而现在评论界也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以捧红或捧煞一部作品为己任。“如今有偿评论泛滥,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推动作品的销售,不惜花巨资请人来吹捧。这样的情形不仅出现在网络上,甚至会在严肃的文学期刊和正规的学术论坛中出现。”让韩少功忧心忡忡的是,这样下去,曾让作家受益匪浅的评论文章将变得不再可信。贾平凹也说,他一度很看重评论家的意见,但是现在,对于那些评论文字,他显然有点失望,“很多作家对我说过,他们最痛苦的是,看到自己花大量精力辛苦写出来的作品,被一些评论家一个小时就翻过去了,然后要么发表‘无原则的吹捧,要么进行不负责任的谩骂,以显示勇敢。”

作品信息

●叶兆言《一号命令》取材于祖父的书信

叶兆言新作《一号命令》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谈到新作时,叶兆言说,这个小说其实源于他祖父叶圣陶和伯父的一些通信,这些通信曾经出版。要读懂《一号命令》,先要弄明白“一号命令”的含义。“一号命令”是指1969年10月中旬,林彪向军队颁发这一命令,要求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包括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退伍军人、家属等都被要求紧急疏散到农村。作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叶圣陶也收到了紧急疏散的命令。祖父为了去哪里发愁,他写信跟叶兆言远在河南干校的伯父商量,决定去他那里。伯父所在的地方很偏僻,要转两次火车,住的是集体宿舍,没有水,经常断电。两位老人年过七十还要劳累颠簸,但祖父有文人式的浪漫天真,“这场战争最后会解决一切问题”,他在信里这样写道。读完信后,叶兆言情绪很复杂。“你想七十多岁的祖父,这个时候还要面临颠沛流离”,然而祖父对战争必胜的天真的信心,又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叶兆言选择把主人公设置成一个军人。“文人总有些书呆子气,离战争是远的,而武人是与战争紧密相连的,知道战争到底是怎样残酷的一件事。”因此,叶兆言说自己的小说是想表达“反战”的,“战争撕毁了一切可能的平凡的幸福,而这些幸福,也许曾经也并没有被珍惜。”

●徐小斌长篇新作《天鹅》出版

徐小斌长篇小说《天鹅》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讲述了女作曲家古薇赴伊犁边防部队采风,结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年轻的边防军少校夏宁远。夏宁远的爱闪电般地击中了本已万念俱灰的古薇——两个孤单的人或许只需互相取暖,于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情爱开始了。他们爱得那么真挚炽烈,而真爱注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徐小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天鹅》是我所有长篇里写得最纠结的一部,从构思到完成长达七年之久,简单地说就是写了拜金时代的纯真爱情。这种正面抒情的写法还是第一次尝试,加上写的是一位音乐家,所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天鹅》应当是我作品中最好读的一部,我努力拿掉我比较擅长的华丽句式,希望它能成为一部返璞归真的小说。

●阿成长篇小说《生活简史》出版发行

阿成的长篇小说《生活简史》日前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貌似以“纪实”的形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不仅设置了与作者同名的主人公,而且以第一人称叙述,或许还植入了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生活中的部分真人真事,使小说具有生活的“真实记录”的外貌。小说以爱情、住房、买车、工作和家庭为单元,有着独立的开端与结束。起合的自如与角度的变换,使小说于内容之重中获得形式之轻,如同一个巨人具有灵活的身段,随时能敏捷地闪转腾挪。小说的语言亦庄亦谐,然而契合有度,庄重处读来让人肃然屏息,谐谑处让人会心一笑。作者的写作用心是严肃的,其幽默亦是不动声色,掩卷之后犹多令人回味。阿成以种种让人目不睱接的细节将滚滚红尘悲欣人生书写得酣畅淋漓。阿成在《生活简史》中借主人公、曾经的汽车司机现在的小说家阿成之说道:我之所以从事小说写作,其实就是完成一种记录而已。这比之烂漫的、或者“贷款”式的、“克隆”式的写法是要吃一点亏的。倘若让我这种平民式的“记录”成为一种精粹,或者类似“茅台”似的名酒,自然不可以。但是,让它成为啤酒式的大众饮品,喝起来,无论如何会有一点痛快、一点感慨。而且,个中的磊落也在其中了。

●王小鹰《假面吟》吐露真性情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著名女作家王小鹰携新作《假面吟》担任主讲。越剧界名家王文娟、昆剧界名家张静娴应邀担嘉宾。王小鹰的《假面吟》讲述的是三代戏曲演员的人生故事,她说:“张老师和王老师在精神上一直支持着我,虽然我没有用她们的人生故事,但这个故事后面形而上的思考方面,张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很多启发。”王小鹰说,自己小学五年级时看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就为之倾倒,也因此对《红楼梦》原著发生了兴趣:“我觉得王老师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者,因为看了您演的林黛玉,才去看《红楼梦》,因为看了《红楼梦》,才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假面吟》这个素材从50年前我迷恋王老师开始,就在我心中酝酿了。”

海外文坛

●以色列作家奥兹荣获卡夫卡文学奖

由捷克弗朗茨·卡夫卡协会评选的本年度卡夫卡文学奖近日揭晓,这一荣誉连同一万美元的奖金将授予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颁奖典礼预计于10月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卡夫卡协会为表彰当代作家的杰出文学创作而设立此奖。阿莫斯·奥兹是当代国际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著有 《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黑匣子》 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多种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儿童文学作品等,收获世界范围内无国界的好评。读者无论出生、国籍和文化的不同,都能感受到他穿透文字所传达的人性关怀与人文思考。这也正是卡夫卡文学奖特别看重的特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就也曾于2004年获得该奖。奥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并获多项重大文学奖,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奖”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等,并入围2007年“布克国际奖”以及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大黑狗》获英国格林纳威大奖

2013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近日揭晓,热门作品李维·宾福德的《大黑狗》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大奖。该书在获奖前夕已于今年6月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是英国图画书权威奖项,每年会从全世界五十多册入围的优秀作品中选择出七册作为该奖的提名奖获得者,最终角逐当年大奖。《大黑狗》是英国新秀画家李维创作的第二本书,出版后不久即获2013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提名、201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童书和2013年考文垂灵感书奖等诸多荣誉。这部名叫《大黑狗》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畏惧与勇气、挑战自我与成长的故事。一天清晨,霍普家门外突然来了一条大黑狗,全家人顿时陷入慌乱,只有家里最小的孩子小点点不躲闪、不惊慌……带着这只大黑狗一起穿过森林、走过河道……大黑狗竟然越变越小,最后成为家里的新成员。李维的绘本作品形式独特而别致。他擅长以精巧的故事配以细节丰富的图画,展现一种既紧贴生活又飘逸出尘的创作风格。他的图画书处女作《TheDjango》(《蒂亚戈》)出版后即入围2011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并使他荣获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最佳新兴插画家奖。此番的获奖,无疑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

●大江健三郎的《水死》解剖自己精神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中文版发布会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水死》被誉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小说最初的写作想法来自大江因随笔《冲绳札记》被日本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的经历,《冲绳札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驻守冲绳的日军强令当地民众集体自杀的惨剧。大江在法庭答辩时脑子里在构思这样一个主人公,站在被告席上时会怎么为自己辩护。《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亲为原型,切实反映出二战前后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莫言为《水死》中文版写了腰封,他写道:“读大江先生新作《水死》,让我想起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家阎连科认为这部小说很难读,书中故事很简单,但结构非常复杂。这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图书馆式写作”方式,可以看出大江非常博学,戏剧等很多东西都融入其中。本书的翻译者许金龙认为,大江的《水死》再度为其小说创作的互文体系增添了新的结构样式。大江借助《水死》对自己的精神史进行解剖,认为日本社会种种危险征兆的根源皆在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呼吁人们奋起斩杀存留于诸多日本人精神底层的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这个庞大无比、无处不在的王,迎接将给日本带来和平与安详的民主主义这个新王。

●捷克裔高龄女作家推新作分享长寿秘笈

日前,捷克裔德国著名女作家兼演员玛利亚·库比切克推出新作《优雅地老去》,跟读者朋友们分享养生秘笈和人生哲理。演员玛利亚曾演绎过很多深受德国人喜爱的角色,身为作家的她还出版了10余部书,深受读者青睐。玛利亚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82岁高龄,却依然仪态万千,充满活力。对此,女作家表示,“我已经82岁了,但是我一点都不感到害怕,因为我内心比40岁的人还要健康和年轻。”书中,玛利亚讲述了她如何从最初的想尽办法避免衰老到明白老去无法避免,而优雅地老去才是最难的。她用诙谐的笔调描绘自己一生中如何学会舍弃不重要的东西、接受痛楚及善待自己的生命。同时,她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独家养颜秘方和调整心态的小秘诀和盘托出。玛利亚认为:“人应该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而优雅的晚年是多年的历练造就的成熟。在老去的过程中人们会学会舍弃,学会淡然,同时也会更加包容和乐观。”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