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而应该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现状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 原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指人的性质和作用。现代心理学把个性解释为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
传统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讲授法”、“满堂灌”,“注入式”,“填鴨式”,教师只凭主观意愿,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或者注入,填进)知识,强调整齐统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这种状态,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模式上通行的是“八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句解释——段落分析——主题概括——语法修饰——写作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没有高潮,将原本灵性的文本支解的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方面通行的是绝对的,随意的,非此即彼的线性评价,崇尚“唯一”,其具体表现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标准的答案,通过考试而得出最好的学生,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智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别。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的压抑,甚至于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个性完全泯灭于缺乏个性的教学中,成为千篇一律的人。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解放,发展,培养学生多样的优良的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和倡导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语文教学中个性培养的对策
1.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2.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优良个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3.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 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使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它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的影响使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这种个性魅力与教学环节最优化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教学个性,教师的魅力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头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则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一旦教师独特的魅力形成,那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觉的模仿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体现,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
4.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个性教育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教育,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独创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要常教常异。它的“求异”,是教学个性化的表现,它把教学的社会性,时代特色,民族意蕴,几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展现出来。
(2)灵活性。所谓灵活,就是不呆板,能变通。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要常教常新,有变化,出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多样性。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新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时代性。实施教学个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个性的设计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要紧扣时代的主题。在充分把握课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教学。
总之,随着课堂改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随之改变,教学理念也会不断更新。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