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雪清
北京课改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较長、入选时间“久远”的文章了,可就是这样一篇耳熟能详、曾“千锤百炼”的课文,在密云二小王红菊老师的课堂上却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
大胆取舍,有的放矢
王老师的课很好地诠释了如何“长文短教”。老师从学生的已知经验中提炼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进而质疑“为什么身挑重物、路程长,而速度却比游人快?”围绕着这个问题,组织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在理解折尺形路线时,王老师采取了对照文字在书上、黑板上画一画的方式;在感受挑山工登山困难和辛苦时,老师又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泰山一共有6666个台阶”这样的课外资料,并把6666个台阶折合成417层楼房,直观的对比,使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挑山工的辛苦。至于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学生一读便懂,所以一读而过。这样的处理轻巧、高效。
突出重点,巧解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挑山工所说的话,是本课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王老师层次清晰、扎实高效、层层深入的设计让课堂更加生动。
引导学生初读第五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有几层意思?先让学生从浅层次上了解段落内容。随着学生的交流,以第一层意思——走的是一条道,勾联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第三自然段是本课中最长的一个自然段。王老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和简笔画形象、生动地理解了第一层意思——挑山工和“我们”走的是一条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又快又慢呢?这也就是第二层意思,王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通过导读的形式理解游人慢、挑山工快的原因。最后重点理解第三层含义——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
王老师主要是抓住“心悦诚服”和“哲理”这两个词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两个词的含义,从而体会挑山工的话,巧妙富有智慧。
师:什么是“哲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但都是浅层的。)
师:你说的话叫道理,不叫哲理。
师:(课件出示:干什么事?什么时候?)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课件出示:就会怎么样?),就得一个劲儿地往前“走”。
师:为什么“走”加双引号。
生:不仅指登山,也指学习、生活等。
师:对,他的话放在很多事上都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哲理”。
当学生对“哲理”一词理解有偏差时,王老师通过一个补充填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哲理”和“道理”的不同。“精预设,巧引导”的教学设计彰显了自主开放的语文课堂的特点。
读写结合,明理悟情
读是为写服务的。王老师立足文本,但又超越文本,真正做到了读与写的结合,并为学生搭建写话的台阶,创设写话的情境,留有充分的开放空间。
师:“这幅画一直在我的书桌前,多年都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指什么?
师:作者遇到困难时,看到这幅画就会想起什么?(生接读挑山工的话。)
师:挑山工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他才取得了成功,当他取得成功时会想到什么?(生再读挑山工的话。)
师:取得了一点儿成功就满足了吗?还得怎样?(生第三次读挑山工的话。)
师:你想把这幅画送给谁?写上几句话吧。
看似简单的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却包含了三层深刻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悟“理”,给学生的写有一个情感上的定位,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理”去写。接着的回读,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拓展写话的空间。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实际上是简单地陈述了作者冯骥才的创作经历,也为学生铺设了一个平台,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知道可以写些什么。学生在这样人文性极强的教学设计下,思考空间大,思路宽,自主开放的习作作品展示了学生的收获与思考。
王老师在整节课的设计与实践中都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智慧与灵性,学生的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能力融入智慧与灵性的语文课堂中,在开放的读写结合的时空中,学生体验着语文学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