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之妙 感悟文本之美

2013-04-29 01:56范春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词句文本教材

范春玥

语文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核心展开的。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变换视角,整体感知

从读者视角解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了解文本原文,对文本的解读缺乏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讲解时难免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变换身份,从读者的视角阅读文本。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阅读文本,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是希望教师在阅读的初始可以有一个平静、自由的心态,让心灵自然地融入文本,和作者对话,更好地解读文本。

从编者视角解读。教师初次阅读一篇文本时,也可以站在编者的立场,从教材的单元整体去把握文本,找到教学的重心。例如,高教出版社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有三篇必读课文:《合欢树》《善良》《人生的境界》。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从单元整体考虑,将三篇文章分别定位在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与“追求”上,最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思考与感悟也超越了预设范围,实现了教学相长。

立足文本,具体理解

具體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第二阶段,是对教材文本的“品读”。感知文本,是对文本整体意义的了解,主要是让教师了解文本在“写什么”;而具体理解,是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局部字词句段的品析探讨文本是“怎么写的”,从而深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它。

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把握文本主旨。文本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都是作者直接或间接体现文本思想的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例如《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显示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不宁静”。通过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解读,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材中每篇文本都附有课后思考题,很多教师对课后练习不怎么重视。其实,课后题对教师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教师如果能结合课后题的引导来理解文本,实际上也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脉络与重心。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课后练习题的导航作用。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具有时代性的,任何一篇文本都带有作者自身的特点,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文本为出发点,恰当地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身世际遇等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也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及彼,深化感悟

深化感悟,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第三阶段,也是对一篇文本解读的最高层次。这个阶段,是教师凭借自身长期积淀的文化素养对文本进行深悟的阶段。这种深悟要立足现实,联系现实,充分发挥文本的现实意义和育人功能。

在《合欢树》文本解读过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母子情之外,我更想传达给学生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我谈到了学生熟悉的不停奔跑的阿甘和《士兵突击》中木讷的许三多等。在教学实施中,我先结合文本问了几个问题,问题解决后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史铁生、阿甘、许三多这些人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的品格?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我很快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不抛弃、不放弃。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教师很好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并不代表学生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地解读文本,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实现这一目标,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词句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