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峰
摘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应该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真实而生动的体现。
关键词:学习;反思;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20-1
洋思人不仅打出鲜明的旗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敢于承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并配套创立推出扎实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句话,洋思人的成功,最根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搞素质教育,强硬坚决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
下面具体谈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洋思课堂教学,目标集中具体
示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有方向。教师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追求目标。为了落实课时目标,洋思课堂教学目标非面面俱到,杂乱无绪,而是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心中装有学生,结合实际,准确定位,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如刘金玉校长的初三语文课《妈妈,我不让你死》的目标只突出两点:1.体会主人公洛迪“男子汉”精神。2.理解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它注重知识的基础应用、灵活应用、综合应用和情感的体验。将教学内容转换成有条理、有层次、有坡度,集中具体的问题,把自学引导,尝试辨析、形成评价、总结归纳、发展应用等教学环节有机的串接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己所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洋思的课堂教学,引导尝试,先学后教
目标的落实、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学习感悟、实践合理的教学结构、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学尝试。洋思的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先学”环节是怎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呢?即教师在课前事先准备好“自学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特别重视自学思考题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口吻,问题精确,并非多而滥,以主观题为主,力求做到以一抵十。
接着让学生在自学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思考分析中获取知识,在提问交流中解决疑难,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间教师巡视,端正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必要时与学生一同讨论,促进学生都积极动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联想。例如:刘金玉校长的初三课例《妈妈,我不让你死》出示的自学思考题是这样的:1.洛迪是天生的英雄吗?为什么他能成为少年英雄?在洛迪父子的观念中,怎样才够得上“男子汉”这一称号?2.本文叙述了洛迪在洪水中保护妈妈的整个过程,突出了哪几个重点?3.课文第3—5小节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使学生贴着作者的心进入情境、走向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三个“后教”环节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一环节的操作主要让中下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观察、聆听、比较、辨析,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实行“兵教兵”教师补充深化的方式来达标,可见,“先学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看、思、议等“学”的活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在于导、助、促,设疑织网,提炼升华的“教”的活动中。这样,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解决。正因为老师“金口难开”,才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去独立思考,弄清问题的意图,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表达语言,讨论探究,优化思维,掌握学法,提高能力。这是最实在有效的教学法。
三、洋思课堂教学,当堂训练,反馈评价
当堂训练,目的是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标,从而实施“三清”策略的第一“清”——堂堂清,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然后,该开小灶的及时开,该鼓励的及时赞赏,充分保证了45分钟的质量,不浪费点滴时间。相比起较为普遍的课堂,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可谓够辛苦尽职的了,但学生到底学成怎样?只有天知地知,唯独师生糊涂。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知千疮百孔,但已积重难返。而洋思把“当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及时反馈清理疑难杂症,并形成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明白得失,加深印象,获益自信。
从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学围绕教转。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因此,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简单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长期的依赖性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消磨,以致扼杀,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而洋思却做到了“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喜欢学习的态度、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价值观。虽然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效果有差异,但学生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创造意识加强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浓厚了,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以及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德藩主编.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