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3-04-29 00:44张代宝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弘扬全球化中华民族

张代宝

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与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全球化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认真抓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紧迫性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力军,因此,高校应建立起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1.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信息化和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世界。国际互连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信息量更大、选择性和参与性更强,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享受人类文明创造的许多杰出成就;但从全球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即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形成的政治、文化的“新殖民扩张”问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的挑战,我们既要有面向世界的全球的意识,又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切实抓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不断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和中华民族的脊梁,使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先进群体,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实际上就是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集中体现。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2.以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深入发展,在经济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是一些大国对中国的崛起存在敌意,不断给我国制造麻烦和事端,增加了中国维护周边环境和平稳定的难度,当前中国面临维护海洋权益等诸多现实问题,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3.坚持充分挖掘并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与借鉴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文明成果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深厚、博大精深,民族精神培育,应该也只能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生长于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把握好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缺乏的。理性缺失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情感与经验登台,造成在决策方面随意性大、缺乏长远眼光以及随波逐流与盲目跟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加强大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理性精神,进而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创新方法,必须根据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全方位、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整合相关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更加系统化,要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四种民族意识:一是爱国意识,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人民、大好河山、优秀文化。二是凝聚意识,要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推动全民族共同发展。三是自强意识,就是要弘扬中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四是自尊意识。要教育大学生在国际交往中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民族精神培育

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熏陶作用。一是要培育大学精神。要把大学精神渗透、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媒体建设,大力宣传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增强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把民族精神培育同创新、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社团文化的主阵地。

3.通过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重在实践。高校要不断拓宽实践途径,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为大学生践行民族精神搭建平台。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科学规划、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实践育人的成效。二是要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抓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和勤工助学等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加大社会实践的表彰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性、积极性。

4.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在20~29岁的网民占30.4%。大学生作为人数最多的上网群体,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是大学生业余活动的重要造成部分,因此,高校要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阵地,建设好网上的“民族精神家园”,开拓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途径。学校可以在网站上设立各种类型的主题,在网上直播体现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建立“网上论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来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志明,吴潜涛.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潘先银.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8,(1).

[3]刘献君.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利华.论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猜你喜欢
弘扬全球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全球化陷阱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