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 韩兴娥
上下求索——邀你同行
韩兴娥:阅读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海量阅读”实验使我得到许多知音。有时候,陷入低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时,我也自我安慰,多想想称赞的话吧。当然在意质疑的声音是为了做得更好。担起推广“海量阅读”的重任的确有些不堪重负,所以我特别期盼涌现更多的在“海量阅读”上有成效的优秀教师。孙双金校长曾来潍坊听过我的课,一直热心宣传“海量阅读”,我对他特别敬重。韩军老师到潍坊时也顺便进了我的课堂。他听的是一点儿油盐不加的“素读”,没有任何花样地读完一篇接一篇的文章,就那么简单地扯着嗓子读而已。可是就是这样只换内容不换形式的范读、自由读,他却能枯坐40分钟听完课程。
陶继新:孙双金与韩军老师都是我的朋友。他们都是语文界真正的名师,他们本身就是大量阅读者,对经典诵读情有独钟。所以,他们高度认可您与您的课。让这样的名师欣赏,当是一种莫大的欣慰。至于有的人不认可,前面说了,这是正常的。任何名师的课,也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有点不同的声音,反而会让自己更加努力。期待您会有更好的心态。
韩兴娥:李虹霞老师上的“海量阅读”课非常出色。罗义老师课上得也很好!很多走遍大江南北的名师公开课上得很出色。期盼更多教师实践“海量阅读”,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绝对正确的道路。您前段时间听了济南历下区丁惠臻老师的课,说我们很多方面相近,我期盼着像惠臻、美华那样的普通教师能为“海量阅读”增色。
陶继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长处。我非常欣赏李虹霞老师,期待听到她的课。也非常欣赏您的课,而且是高度欣赏。您让我看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本色,看到了学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优质学习状态。可贵的是,您的学生不但现在可以享受学习,未来更会因为这种学习与享受能够拥有终生受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您的贡献是巨大的,学生也是极其幸福的。
韩兴娥:“海量阅读”对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我确信无疑。韩军老师说学语言应该“举三反一”,大量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正道。有些孩子可能“举三”不能“反一”,“举十”还不能“反一”,“举百”还不能“反一”……但“举千”“举万”,海量地阅读之后,结果就不是“反一”了,而是可能出现“举千反万”的现象。小孩子开始读时懵懵懂懂,读到一定程度,读到一定数量,突然开窍,一下子搞懂一大片。
陶继新:这些孩子到了中学、大学后,会发现小学时期的“海量阅读”,竟是如此受用,甚至受用终生。也许当时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海量阅读”的功效,有的甚至还怀疑与反对过,有的也许还攻击过。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有持续发展能力,而您的“海量阅读”,恰恰就照亮了孩子生命成长的前程。
韩兴娥:“海量阅读”使孩子“后劲十足”是没有疑问的。道理好像显而易见,但语文教学何时能从教材中“突围”,何时能有出头之日?“海量阅读”何时能成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韩兴娥、李兴娥、张兴娥何时才不再是“特色教师”,那么语文教学的春天就到了。这个“特色教师”的帽子我很不喜欢,师生共同大量阅读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教与学的方式,不是“特色”。中国这么庞大的语文教师队伍,加上那些学问很大的语文研究专家都在以课本为本进行研究才是“中国特色”,才是造就国民不爱读书的“中国特色”。澳大利亚的母语教学我是亲眼见过了,切实感受了“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陶继新:为什么会形成国民不爱读书的“中国特色”?我觉得至少有四个原因:一是编写教材的专家。他们认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就是课本,如果超越文本,就是对课程标准的蔑视。因为他们常年以来,就是这样教学的,就是这样研究教学的。二是考试评价制度。考试的内容,绝大多数出自语文课本,这就有了一个导向,不学好课本,是考不好的,考不好,就是不好的教师。于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为考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教。三是教师的观念。在专家的“引领”下,不少教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好课本,就是要研究教参,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四是学生形成的学习习惯。学生开始上学的时候,并不知道语文如何学习,可是,每天老师就是这样教语文,他们每天也是这样学语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学习内容与方法。要想改变这种“中国特色”,就要冒风险,就要有代价,就要有勇气。只有真正有良知、懂语文的教师,才能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大胆的改革。
韩兴娥:我不反对读课本,并不呼吁像澳洲那样“没有课本”,而且喜欢课本,课本很少有错误,我班在低中年级学三套不同的课本。我反对的是以课本为授课内容的评优比赛,强烈反对的是围绕课本出题考试,这就把那些优秀的、上进的教师框到教材这个小框子中了。进行大量阅读的学生读书多、能力高,但课本读得不够扎实,考试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走到“海量阅读”这条路上的教师,有的成功了,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挺好,学生作文写得挺出色;但也有的教师,因为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低于平行班,于是“海量阅读”受到质疑。我认为受质疑的应该是试题的内容。我猜想,如果课本仅仅是一本读本,和评优、考试无关,我们是不是也能像澳大利亚的语文教学那样“给孩子无限发展的可能”?
陶继新: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永远与阅读的量与质有关。没有一定量与质的阅读,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进行“海量阅读”实验的教师,真的需要付出很多。不过,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良知,就要像您这样,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事实最终会给这样的教师一个公正的评判,尽管当下也许会受到指责。想想前面您说过的那些学生及其家长,即使当下受点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批评,也是很有价值的吧?有的教师在打击中沉寂下去,从此不再“海量阅读”,这是不公正的评判与指责结下的苦果,人不是工作在真空里,不堪重压的时候采取放弃也情有可原。可是,我们却不能退缩,尽管还会有人批评与指责,可是照样要行进在改革的路上。我也不止一次地受过打击甚至陷害,可是,我没有就此止步,我还是走我的路,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人在一生中的成长,就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真实证言。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一定要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超越所谓的苦难,让这些苦难转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到最后您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如意或不如意,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因此,决定生命质量的并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您不就是这样吗?为了“海量阅读”,您收获了喜悦,同时,也承担了责任,甚至背负了批评。可是,您没有停止,尽管其中也有委屈与不满,可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您前进的脚步。连一两次打击都担当不起的教师,即使在“海量阅读”的教学中取得了一时的成功,未来也许还会失败,因为一个人的心力不足的时候,终究会被这样那样的力量摧毁的。
韩兴娥:道理我懂,但想到那些失败的教师,我好心疼。要改变这种“中国特色”,如果从教研部门开始,从改变出题内容开始,受益的教师和学生会更多。但和一些教研员朋友聊起来,他们也大倒苦水,说是教师们不愿意改变。在澳大利亚,三、五、七年级全国统考语文、数学,但人家考能力,不考课本。所教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都是好教师。所以人家全国统考比中国的次数还多,但教师不用增加学生的负担,不用为备考而焦虑,因为只要平日扎扎实实阅读,保证阅读的量与质,就绝对能达标。
陶继新:教研员也有他们的苦衷,有些问题,也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比如语文高考,已经很少从课本上直接出题了,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依然步履艰难。这就是上面谈到的“教师们不愿意改变”。更重要的问题还不在这里,而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在于掌握教材编写与考试生杀大权的人。我到很多地方采访与讲课的时候,经常听到教师与学生谈到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很少有不叫苦连天的。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以分取人。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你我这些人能够解决的,我们只是呼吁,我们只是实验,而全面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还需要领导懂教育、动真枪,还需要有新的教学考评机制。这一天究竟何日到来,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的孩子却是等不得啊!
韩兴娥:教研员有苦衷,教师们不愿意改变,您和我都不能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懂教育、动真枪的领导何时出现,也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我教好自己的学生,用这50多个学生做实例说明“海量阅读”的正确,探索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的途径。同时,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野心——出一系列课内“海量阅读”丛书。“海量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适合共同阅读的图书,就费了好大劲儿备课,但再教下一批学生时买不到书了,备的课都废了。去年我就做了一件让自己振奋的事,把两届学生共读过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儿歌各100首正式结集出版了,上半年出版了作者玄老汉的原作,下半年出版我改编过的4本儿歌书,销量出乎意料的好,而且入选了“201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陶继新:上课就要有教材,现行的教材吃不饱,又没有现成可用的教材,怎么办?自编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于是,就有了您的“班本课程”——4本儿歌书。小孩子喜欢儿歌,改编适宜阅读的儿歌,自然会受到学生欢迎,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为此,您费了很多时间与心力,可是,当有了收获之后,就像您说的那样“就不觉得累”了。事实上,累还是有的,不但改编会累,多教也会累,可是,因为自己喜欢,学生学习效果好,心里不累,甚至快乐,也就有了不累的感觉。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如果不是心怀责任,不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是绝对不会如此而为的。所以,我经常讲,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优秀,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即使领导不表扬,甚至批评,也会尽心尽力为学生发展努力;没有责任感,即使领导一次又一次地表扬,也不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韩兴娥:大量阅读正确,这没有疑问,但因为与常规教学不同,格外容易惹来反对、质疑的声音。比如有的家长、同行质疑读古文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质疑死记硬背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诵读对孩子潜力的开发,说多少道理都没有用,他们要现在、马上看到实用的效果,怎么办?
我在备课时就设计“学以致用”的例子,比如学了“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这首俗语儿歌,后面就设计这样的练习:
你要抓紧时间读书啊,?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我们要充实自己,就必须要读书。
2005年,您听过我和上届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课,那时候,我在备课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与历史相关的成语。近两年,我在同事的帮助下,编写了《读历史学成语》,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比如用最简练的语言讲成语故事和比喻义:
洗耳恭听:许由嫌尧让他当官是侮辱了他,到河边洗耳朵。现在形容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或欣赏优美的乐曲。
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学以致用”练习:
如此甚妙,我们 ?摇?摇?摇?摇?摇?摇。
我和美华、义已准备了很多“学以致用”的练习,等我有了时间,还想给唐诗、宋词、诗经、论语等经典设计“学以致用”的例子。那样的话,阅读与表达之间就搭起了桥梁,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了。
陶继新:您这种“学以致用”很有价值,因为它不但会让家长满意,看到当下的效果,更让学生在未来有了发展的潜力。这些“学以致用”的范例,则为更多愿意投身“海量阅读”的语文教师开辟了一条相对畅达的道路。不过,对于“学以致用”,除了它当下的价值之外,更要考虑它未来的意义。
韩兴娥:我从教材中“突围”之后,在“海量阅读”之路已行走13年。这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汗水一路歌。辛苦委屈的时候支撑自己继续前行的力量就是学生的发展,目睹一个班学生的成长,就像看一片树林的成长,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我期盼着更多的树林成长起来,更多的学校、教师加入到“海量阅读”的队伍中来,期盼着语文教学的春天绿意盎然,鲜花遍地。
陶继新:您走过的这13年路程,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过,它是极有意义的13年,没有这些“上下求索”的探寻,就不会有“海量阅读”的诞生,更不可能有它逐渐扩展的影响力。这13年里走出去的学生,会越来越感受到“海量阅读”的超能量,会越来越更好利用经典“功底”发展自己。相信更多的教师会走进“海量阅读”的探索中,享受清雅、优美、真挚、犀利、辛辣的启迪,会有更多的学生走进“海量阅读”的发现中,获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知识。这是我们的梦想,期待梦想成真,期待中国语文教学春天的来临。
(完)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