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生物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实际上,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不大、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探究式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等。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兴趣。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生物的发展史,并且穿插讲述一些在生物学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及他们在实验工作或生活中的有趣事迹等。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植物园或者海洋博物馆参观,让学生观察形形色色的生物,感叹生命的多姿多彩。这类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身边的一些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模型的演示、多媒体的使用等,让学生积极参加到生物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传统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既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上课时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教起来很吃力。生物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要用到生物知识来解释。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愿意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大胆的提问。
教师以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素材创设情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有话可说,积极融入情境的学习之中。比如,讲解蛋白质时,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包含有蛋白质,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讲讲生活中哪些东西富含蛋白质,这样教学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再比如,以H7N9禽流感为素材,给学生讲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危害及如何防治等,这样就把生活中的事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更加关心国际国内的时事。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原因在于教师的精力和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有心无力。因此,因材施教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不妨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高一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且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高二、高三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技巧,这个时候就要拓展学生的认知。如教师教学后要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又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染色体变异的时候,可以适当播放一些由于染色体变异而带来的疾病,并讲述这些疾病带来的危害和对这些疾病的研究现状,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和我们息息相关。
四、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新教材和老教材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新教材多了很多观察、动手和探究方面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同时,应该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常见的教学方法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实验分为课堂实验和学生家庭实验两种,课堂实验由教师带领完成,家庭实验主要是一些不需要较长时间或者特殊仪器操作的实验。简单来说,“种子的萌芽”就是一个很好的家庭实验。谈论法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者争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加深对知識的理解和体会。谈话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总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任编辑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