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人情真英雄

2013-04-29 00:44:03吕霆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虫景阳冈武松打虎

吕霆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施耐庵所写的《水浒传》。作者用精妙的笔法,精彩的文字,塑造了一位打虎英雄——武松。文章篇幅不长,情节却波澜起伏,在艺术表现方面并没有采用高大全的方式表现武松的勇武和无所畏惧,反而处处写出武松的常人性情,不仅有胆有识,也有害怕和惊慌,使得其形象距离普通人更近。

全文可以分作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武松打虎前在酒店喝酒吃肉的情形;第二部分写武松上景阳冈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和高潮,写武松在景阳冈上怎样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第四部分写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山,这是高潮后的余波。

《景阳冈》全文的中心是武松打虎,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到打虎上,而是采用了步步铺陈、层层推进的方式,看似闲笔,却无一笔和打虎无关,无一笔不能突出武松的英雄气概。无须通读全文,就是读到武松饮下十八碗酒,趁着醉意直奔景阳冈而去时,一个意气豪迈、勇武暴躁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夕阳余晖下,那一抹拉长的身影踉踉跄跄,不正体现出千百年来国人心目中对于草莽英雄的勾画吗?

《景阳冈》一文首先用“酒”打引,以惊人的酒量渲染武松这一位草莽英雄。开篇写武松肚中饥渴时望见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三碗不过冈”的酒旗。“三碗不过冈”在这里并非闲笔,后文的一系列情节统统和这“三碗不过冈”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松此时是“肚中饥渴”,本应该是要些饭菜饱腹。可是他却张口就是“拿酒来吃”,而且还是“快”拿酒来吃。以酒当饭,豪爽性情一览无遗。试想,如果此时武松要上一碟花生,盛上一碗米饭,那就大煞风景了。在作者笔下,武松喝酒不是一口口地喝,而是“一饮而尽”。也只有一饮而尽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武松那种痛快淋漓无所顾忌的性情,这也使得下文武松明明心中害怕可又执意上冈显得并不突兀。不仅如此,武松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当下酒菜。如此过人的食量和酒量,正符合那种“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的草莽英雄的形象。最关键的是,别人三碗也就倒了,醉了,走不了路了。而武松竟然连喝了十八碗,不能不说,施耐庵笔下的武松,真真是“天人”啊!相信此时任何一位读者都能由此及彼,想见武松打虎时的气势,也必然相信哪怕那只“吊睛白额大虫”再凶猛,也绝不会是武松的对手。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好酒往往更能衬托出英雄的气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便足可见其一斑。试想,如果武松不是喝了如许的酒,不是趁着酒兴硬闯景阳冈,还会有徒手杀猛虎的大事迹吗?酒无英雄,这酒便成了闲置的摆设;英雄无酒,这英雄便也似打了折扣。所以,英雄有酒:“武松趁着酒兴……”,“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等等,都让读者领会到作者不惜篇幅详细写武松喝酒的艺术匠心。

在“喝酒”这一部分中,作者除了描写武松的酒量惊人,也描写了他的思想性格。一进店门,武松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好的切二三斤来。”不加修饰,直截了当,真真一个豪爽又粗鲁的汉子。当店家不给添酒,立时恼了:“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店家好心好意规劝武松,可武松却毫不领情。当店家告知武松有虎要武松留宿,武松又无端猜忌,其刚烈暴躁机警的性格表露无遗。但是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那么,武松不怕虎吗?不是,他也害怕。文章的第二部分便有此描述。

武松在酒店时,店家说起景阳冈上有虎,武松如此对答:“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当武松看到大树上写的两行字“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对过冈,请勿自误”,他自忖“我怕什么”!此时的武松之所以不怕,不是他真的不怕猛虎,而是源自于他的不相信。他始终认为是店家在欺瞒与他,种种一切,都是店家搞的诡计而已。一直到山神庙前,武松看到官府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是好汉的名头重要还是命重要?读到此处,似乎好汉的名头对于武松更甚于他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一句,武松的英雄形象便不完美。要知道,武松也是人,只不过比常人力气大些武艺高些,此时此刻知道了山上真有猛虎,便有了怯意,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因为自认是好汉,退回去招人耻笑,脸面上挂不住,只能硬着头皮前行。这样的描写使得武松的形象更近乎于常人,才更容易为常人所接受和敬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者环环相扣,一步步让武松从不信有虎到信有虎,从不信有虎时的无畏到真有虎时的心生惧意,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武松的勇猛和胆小是和谐统一的。他宁可被老虎吃掉,也要维护自己的好汉形象,显得执拗而可爱。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高明之处。那么,武松就真的会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舍身犯险吗?当然不是,武松能明知有虎还直上冈去,源自于他那强烈的自信,对自己武艺和气力的自信。当“红日渐渐地坠下去”,四野无人,这样的环境本就瘆人,而且还知道此地有猛虎出没,武松打定主意要过冈,的的确确是个英雄!正因为他对自己有此自信,所以才成就了他打虎的美名。

作者在做足了铺垫的工夫后,才开始真正写起武松如何在冈上打虎。作者写打虎的过程可谓精巧万分。先是虎攻武松守,猛虎“又饥又渴”,正是饿虎,一扑一掀一剪一气呵成,大有势在必得之意。此时的武松因为事起突然,虽然并不手忙脚乱,但是也只能不断躲闪。此处如果作者写猛虎出现武松便赤手对敌,未免不合情理。只有写武松“吃那一惊”,才是英雄本色。饿虎扑掀不着,给武松留了空隙,于是武松便拿了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要是此时劈死饿虎,也失了精彩,所以有了哨棒折断的情节。前文多次提到哨棒,却不成想此刻竟成了没用的摆设,这样的安排大出读者意料,同时又合情合理,足可见作者构思的别致。没了哨棒,武松此刻便只有用双拳两脚对付饿虎。“打了五六十拳……只剩下口里喘气。”凭借个人力量,竟然将“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猛虎就此打死。打死后方捡回折了的哨棒又打了一会。哨棒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作者这里虚虚实实的描写,活脱脱写出打虎英雄武松超人的勇气和胆色,透过文字的功夫,把人物写真,把猛虎写活,两方相斗,颇为神妙。

若打完虎便收笔,已然精彩万分。可是作者匠心独运,又补上一段描述,将武松打虎后的无力、虚弱和胆怯表现得淋漓尽致。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虽说武松是个草莽英雄,但是他对所处的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活虎即使他能打死,心里也是有着恐惧的。而且毕竟一只虎就让他打得“手脚都酥软了”,这神来之笔恰是他近人的写照。原文在此句之后,还有半句是“动弹不得”。我想,这动弹不得应当不全是打虎所致,更有心中惊惧的原因。武松能徒手杀虎,他自己或许也出于意料之外吧。也因此当武松意识到自己的险境时,于是他“一步步挨下冈来”。回想前文,武松“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此时却“挨”下冈来,打虎前后,尽情合理,又一次让读者体会到武松那近乎常人的真性情。

《景阳冈》一文,写了一位打虎的英雄,这位英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英武非凡,哪里会像武松这样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可是,近乎人情真英雄,也正因为武松的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缺点,才使得文章不会有悖于常理,英雄形象才更为普通人所接受和喜爱。

猜你喜欢
大虫景阳冈武松打虎
《景阳冈》缩写
武松打虎
新“武松打虎”传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11-26 09:34:07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旅游世界(2018年1期)2018-01-25 13:32:10
观笼中虎
廉政瞭望(2016年9期)2016-09-27 07:56:57
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
词一首
中华魂(2012年13期)2012-08-15 00:42:57
武松打虎
连环画报(2011年11期)2011-07-10 1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