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性诱剂替代测报灯测报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2013-04-29 22:59姚卫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替代二化螟

姚卫平

摘 要: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替代;测报灯

中图分类号 S48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47-03

二化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由于是本地源发性害虫,其虫情监测与预报主要是通过田间剥查稻桩和白穗中残虫、蛹的数量及发育进度进行,同时通过虫情测报灯灯诱数量以及开展系统田和大田卵块进行验证调查,以此来指导大田防治。特别是近年来耕作制度的变化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虫情测报灯由于受周围光源影响比较显著,测报灯光诱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量减少,再加上一些不确定自然因素(如降雨、停电、打雷跳闸、灯坏等)干扰,灯诱数据不齐全,影响了二化螟测报的准确性,另外虫体受测报灯红外线杀虫及烘干作用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别难度。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减轻测报人员剥查稻桩二化螟化蛹进度等工作劳动强度,探索和简化二化螟监测预报技术,提高二化螟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笔者于201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秋江办事处梅里村利用宁波纽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越冬代和一代二化螟进行了性诱剂代替测报灯应用于二化螟测报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①宁波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毛细管型)和绿色水盆诱捕器(以下统称二化螟性诱剂);②河南佳多公司生产的虫情测报灯,作为性诱剂对照,对照光源为20W黑光灯。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贵池区梅里村水稻虫情测报灯所在地进行,试验区常年种植一季中稻,地势平坦。越冬代二化螟诱捕试验于2010年4月23日至6月5日进行,试验时田间油菜与冬闲田混杂;一代二化螟诱捕试验于2010年7月5日至8月9日进行,试验时田间全为一季中稻。

1.3 试验设计 试验时将3个二化螟性诱捕器围绕在佳多虫情测报灯周围,各诱捕器距测报灯约1 000m距离,3个诱捕器呈等边三角形摆放,各个之间互不干扰,二化螟性诱捕器用3根竹棍支架起,放置离地面约0.8m高。每天上午观测记载一次诱捕器中的二化螟成虫数,检查完毕后用镊子将二化螟从水盆中取出,二化螟水盆诱捕器里及时添加水和洗衣粉,始终保持诱芯与水面距离1cm,诱芯20d更换一次,直到连续3次观测记载为0时才停止诱捕。同时对二化螟幼虫及蛹发育进度进行剥查,并开展秧田卵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以田间二化螟实际发生情况验证二化螟性诱剂和测报灯预测的准确性,以此来确定性诱剂代替虫情测报灯测报的可行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性诱剂与虫情测报灯对二化螟诱蛾效果比较 详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越冬代二化螟性诱试验中,性诱剂下4月25日始见二化螟成虫,始见期比虫情测报灯要早4d,6月7日终见,终见期比虫情测报灯要推迟7d;二化螟性诱剂监测的越冬代成虫期达44d,比虫情测报灯下监测的成虫期要长11d。利用日平均诱捕量、最高单日诱捕量和累计诱捕量3个指标来反映性诱剂和测报灯引诱二化螟的效果,在越冬代试验期间,二化螟性诱剂平均累计诱蛾165.3只,是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131只的1.26倍,二化螟性诱剂累计诱捕量和峰日最高诱捕量是虫情测报灯的1.3倍,平均日诱量相接近。

在一代二化螟性诱试验中,虫情测报灯对一代二化螟成虫光诱不理想,性诱剂下7月7日始见二化螟成虫,始见期比虫情测报灯要早12d,8月9日终见,终见期比虫情测报灯要推迟5d;二化螟性诱剂监测的一代成虫期达33d,比虫情测报灯下监测的成虫期要长16d。二化螟性诱剂平均累计诱蛾59.3只,是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15只的3.95倍,平均日诱量和峰日最高诱捕量是虫情测报灯的2.1倍。

表1结果综合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性诱剂成虫始见期要比测报灯始见期早,终见期要比测报灯略迟,性诱剂监测的成虫期比虫情测报灯要长10~16d,累计诱量比测报灯累计诱量要多,性诱剂平均日诱量和峰日最高诱量也要比测报灯多。

2.2 3个二化螟性诱剂之间对二化螟诱蛾效果差异比较 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二化螟性诱剂引诱越冬代成虫量远远高于一代成虫量,说明一代成虫没有越冬代敏感,这与虫情测报灯下监测结果完全一致。同时一代二化螟蛾高峰远不如越冬代明显,蛾峰日蛾量不高,加上发育不整齐,蛾子持续不断,这一趋势与田间卵及幼虫发生情况是比较一致的。在整个越冬代和一代试验时间段内对二化螟诱捕性能进行比较,发现3个二化螟性诱剂重复间对二化螟诱虫量差异较小,表明性诱剂诱虫稳定性较好。

2.3 二化螟性诱剂与测报灯诱蛾高峰及动态消长情况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测报灯下越冬代二化螟出现了3个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4月30日至5月3日、5月9~12日、5月15~19日,而二化螟性诱剂下均也出现了明显的3个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4月29日至5月3日、5月12~18日、5月27~30日,这表明二化螟性诱蛾量动态趋势与虫情测报灯大体是一致的,蛾峰产生的时间或峰期的长短均比较接近,吻合度较高。若以从始见日开始逐日累加诱蛾量达到全代蛾量的16%时的日期作为蛾始盛日,50%时的日期作为蛾高峰日来比较的话,越冬代二化螟性诱与虫情测报灯灯诱始盛日、高峰日完全吻合,经与二化螟发育进度剥查以及依据系统田和大田卵和幼虫普查推测的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对越冬代成虫预测较准确,能完全代替测报灯(表3)。

在一代二化螟引诱试验中,由于一代二化螟受食料及气候等影响,根据田间白穗发育进度进行剥查,幼虫发育极不整齐,理论推测成虫在7月15日、7月22日出现双蛾峰,其中7月22日为主峰,而依据系统田和大田卵、幼虫普查推测的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在7月24日。从图2可以看出,虫情测报灯灯诱一代二化螟不敏感,灯下蛾峰不太明显,主要在7月31日至8月3日出现了一个小弱峰,测报灯下蛾峰比实际蛾峰则明显滞后7~9d。而二化螟性诱剂下则出现了明显的2个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7月17日、7月24~27日,二化螟性诱剂引诱成虫始盛、高峰期更接近于发育进度剥查理论预测以及大田成虫实际始盛期、高峰期,总体基本一致,表明了二化螟性诱剂比测报灯诱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反映二化螟的发生实况。

3 结论

纽康公司的二化螟性诱剂安装简单、放置方便、操作方便,受光源、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小,使用成本比测报灯低,虫体极容易识别和辨认,针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其监测的成虫期比测报灯长10~16d,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进行预测预报。观测时以设置2~3个性诱剂为宜,以诱测蛾量的突增日作为盛发期,若与灯诱和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二化螟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开展二化螟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盛承发,王文铎,焦晓国,等.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J].古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 (5):58-61.

[2]李为争,王红托,游秀峰,等.不同配方信息素诱芯对(下转51页二化螟的诱捕效果比较研究[J].昆虫学报,2006,49(4):710-713.

[3]苏建伟,盛承发,宣维健,等.二化螟性诱剂和诱盆设置技术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9,25(4):1-3.

[4]蔡国梁,张华旦,王华弟,等.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9):25-27.

[5]杨辅安,韦永保,祝春强.用二化螟性诱剂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发生期预测[J].植物保护,2000,26(2):14-16.

[6]黄贤夫,冯永斌,蔡娟娟,等.果蔗大螟应用性诱剂测报技术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0):38.

[7]刘志坚,黄德辉,龚美亮,等.不同品种测报灯及性诱剂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的应用[J].江西植保,2008,31(4):184-18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替代二化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