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芳
【摘 要】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本文我从数学学科,主要阐述了三个关注点,即学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认知起点和学习难点。
【关键词】学情分析 关注学生 兴奋点 认知起点 学习难点
本学期,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围绕着“以学定教”这个主题展开,上次听了朱跃跃老师的讲座——“学情的观察与诊断”,再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强烈地认识到:我们老师如果能用心地进行具体的学情分析,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主要结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从学情分析内容的角度来谈谈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一、学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兴奋点
兴趣主要指属于心理倾向的兴趣,它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我们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当时的兴趣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想办法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在动机。如果学情分析时能关注到学生的兴奋点,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
举个例子,在教学15÷3的除法竖式时,第一次我采用教师边板书边讲解,然后请学生重复说一遍,最后结合看图说说意思。结果做练习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写,这说明我这样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我自认为已经说得够清楚啦,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深入分析发现:需要是人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具有驱动行为的动力特征;需要推动着人积极活动,去追求一定的目标,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而采用让学生直接听老师讲竖式的写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学生就听得不专注、不投入。后来我们教研组做了这样的调整:先呈现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让学生观看,接着提出猜想:除法竖式长什么样呢?是不是像加减法一样?这时我再呈现除法的竖式,诶,怎么完全不一样,学生就开始兴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困惑,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会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动机,即强烈地要探究除法竖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又该怎么写。于是让学生一边观看动态演示,一边思考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这时不用老师提任何要求,所有的学生眼睛齐刷刷的盯着屏幕,自然也就明白了竖式书写的过程以及每个数表示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
所以说老师在备课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要充分研究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兴趣需求,教学的设计要让学生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支持,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案例
还是说说“有余数的除法”,第一次教学,我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感知、理解余数的意义”非常重要,也很困难。于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出示15颗糖,对每人分1颗、2颗,3颗、4颗、5颗、6颗的几种分法逐一进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分类来感知什么是余数,花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导致这节课最重要的目标“竖式的写法”没有落实。课后,我们教研组展开讨论,使我明白了:这节课中,“竖式的写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我只花1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必须压缩第一个环节,也就是“认识余数”的时间要缩短。而这样做可行吗?有根据吗?于是,我选了一个班级的学生(40人)做了如下的前测:
1. 有15个面包,每盒装3个,要装( )盒。
列式计算:
你会列竖式吗?
2. 有15个面包,每盒装4个,最多可装( )盒,还剩( )个。
列式计算:
你会列竖式吗?
对前测进行分析,意外地发现:有95%的学生能填对第1题分得的结果,有85%的学生能填对第2题分得的结果,之后,我又分别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访谈:15个面包,平均每盒装几个,能正好装完?怎么装不能正好装完?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据乘法口诀来判断,甚至有部分学生能一口气说出不能正好分完的所有的分法。这说明学生对“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意义”并不困难,分析其原因,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这方面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表内乘法的基础。而我却没有思考学生的认知起点,以至于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于是,我把这一环节调整为:直接问:有16颗糖,每人分几颗能正好分完?每人分几颗不能正好分完?这样把学生容易理解的和有经验的进行提炼式的教学,节约了很多时间,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因此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学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
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设计相应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在做了前测后,我还了解到班级中大约只有10%的学生能写对竖式,再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谈,我明白了学生对竖式的写法为什么那么难以掌握,除了竖式本身与加减法长得都不一样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学生不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因此我就想,怎样才能突破学习难点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1—3年级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于是我想到了: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含义。心理学研究指出: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因此,我就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先用讲授法学习了16÷2的竖式,再让学生模仿练习写16÷4的竖式,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16÷3,最后让学生给自己的分法写竖式,使学生逐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在做学情分析时,不仅要预见学生会有哪些困难,还要分析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更要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