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的实施给每个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那么,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已成为数学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反思和研究,对高效课堂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创设适宜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问题,又反过来服务于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主动地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不切实际的数学问题,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有,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才能带着快乐、愉悦的心情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时,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成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提供问题平台,让学生自主交流与探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学习数学也就没有动力.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探究知识奥秘、探寻事物真相,是学生内在探究潜能的表现.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探索交流,让学生自己体验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从而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更新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切教师的活动必须为学生服務.一节课高效与否,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而不是教师教得完不完整,讲得精彩不精彩.所以要实现高效必须摈弃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倡合作,营造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如果没有求异思维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那么所掌握的知识很难真正理解和巩固.高效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合作、共赢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心理需求,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自主表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与学生的感情沟通
学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和善待每个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引路人.在言行上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对于学生的进步,要不失时机给予认可和赞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喜欢老师转为喜欢数学这门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六、多媒体的恰当应用,是高效课堂的辅助形式
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深深地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貌似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借助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先进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主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七、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反思性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会学习”的需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形成学生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