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3-04-29 17:17马骥胡冠麟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颍上县发生规律稻飞虱

马骥 胡冠麟

摘 要:介绍了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及在安徽省颍上县发生规律、危害特征等,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搞好测报、根据虫情合理选配农药等。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技术;颍上县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84-02

颍上县地处沿淮,全县耕地面积10.67万hm2,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67万hm2。稻飞虱是颍上县常发的迁飞性害虫,常年发生3代左右,有些年份也可发生4~5代。

1 形态特征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成虫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在颍上县水稻上造成危害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近年来在水稻上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1.1 种类及特征

1.1.1 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mm,短翅型2.5~3.5mm,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mm,淡灰褐色。

1.1.2 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mm,短翅型2.5~4mm。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mm,体灰白至黄褐色。

1.1.3 灰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mm,短翅型2.3~2.5mm,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mm,深灰褐色。

2 生活习性及危害症状

2.1 生活习性 成、若虫都能危害水稻植株,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成虫有趋光习性。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或叶片基部中脉组织内。稻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口针鞘”抽吸汁液。植株嫩绿、荫蔽且积水的稻田虫口密度大。一般是先在田中央密集为害,后逐渐扩大蔓延。

2.2 危害特征 稻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另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危害严重时会出现大面积的冒穿、倒伏。

3 发生规律

在颍上县发生的3种飞虱除灰飞虱外,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寒力比较弱,一般在该县境内不能越冬。白背飞虱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从南方迁入,褐飞虱每年从7月份开始陆续迁入,2种飞虱常年在该县发生3代以上。大发生年份如2006年,七(5)代危害仍较重。近年来颍上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光灯下迁入峰日及峰日虫量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白背飞虱6月份始见迁入,7月份迁入虫量陆续增加,8月份迁入峰日峰量较集中且虫量也较大,9月上旬峰日及扑灯量明显下降。褐飞虱8月中旬开始迁入,但是灯下虫量较少,进入8月下旬峰日明显增多,虫量也较大。有些年份峰日虫量明显上升如:大发生的2006年,8月下旬就连续出现3个迁入峰分别为24日、27日、30日,当日虫量分别为25 612头、22 7532头、20 506头。从灯下看迁入期,白背飞虱主迁入期在8月份,褐飞虱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从历年灯下迁入峰上可以看出,颍上县四(2)代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危害时间段大致在7月上、中旬;五(3)代稻飞虱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危害时间段在8月上中旬;六(4)代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危害时间段在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每年因南方台风或其它气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其迁入峰有所变化,但主迁入期仍然徘徊在这个时间段内。

4 影响因素

4.1 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密切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飞虱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如颍上县2006年气象资料,7月份平均气温28℃与历年相近;7月份降水262.4㎜,较常年多75.1㎜,8月份平均气温27.9℃,比历年均值高1℃;月降水量与历年均值114㎜相比偏少3倍,明显表现出“盛夏不热、晚秋不晾”的气候现象。查询雨日降水集中在8月6~7日、25~27日、28~30日与灯下迁入峰相吻合。

4.2 发生与栽培制度的关系 稻飞虱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颍上县是典型的一季中稻区,对于早播早插的稻较易受稻飞虱危害。对于前期重施氮肥致使水稻生长茂密,较嫩的田块稻飞虱趋性较强,较容易引诱成虫产卵,易造成集中危害。

4.3 防治不到位,本地虫源转化率高 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病虫害防治漏治率较高。如:2012年颍上县褐飞虱五(3)代虽然较大发生年份程度偏轻,但是总体达到中等以上发生程度,9月10日田间调查,部分移栽稻农户由于忽视防治,漏治田块虫口密度仍达7 070头,这样为六(4)代的偏重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本地虫源。

5 防治技术

5.1 搞好测报,摸准虫情 该虫在大发生年份世代重叠明显,发育进度不一致,即使在最佳的防治时期用药,也难做到防治彻底。防治上要掌握灯下虫峰并结合田间虫情,抓住若虫卵孵盛期至3龄若虫以前进行用药防治,防治宜早不宜迟。

5.2 根据虫情合理选配农药 农药选用上要注意多个药剂品种交替使用可以降低稻飞虱的抗药性。虫情轻时要选用长效药剂,以达到压前控后的目的;虫情重时要选用速效药剂和持效药剂配合,如:毒死蜱(或敌敌畏)与噻嗪酮(或噻虫嗪、吡蚜酮、烯丁虫胺)。

5.3 科学掌握施药方法 掌握科学的施药方法是提高防效的关键。防治稻飞虱,因其危害的特性在水稻植株中下部,要选用涡旋式单喷头对准稻株中下部喷匀、喷透,一般用水量至少要求40kg/667m2以上,施药后田间保持3.33cm深水层3d以上。

5.4 注意选择施药时间 一般要在早上雾水干后11时以前进行或下午4时以后,可以提高防效,同时减少施药中毒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祝春强. 江淮稻区稻飞虱灾变预测与减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75-177.

[2]邓望喜.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1,8(2):73-82.

[3]程遐年,吴进才,马飞,等.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颍上县发生规律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蚕桑在颍上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对策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全面落实工会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安徽省示范县工会颍上县总工会
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指数估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