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
内容摘要:亭作为中国古诗中一种独特之意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蕴藉。不同类型的亭,诗人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和审美理想。本文通过对山水园林之亭,古迹之亭,长亭短亭等古诗歌常见亭意象的分析,揭示出亭意象所积淀的诗人的闲情哲思,评点历史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的人生感叹与审美理想。
关键词:古诗 亭 闲情哲思 优国伤时 别愁思绪
亭最早作为国防军用建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多设于边疆要塞,用以监察敌情、传递烽火。到秦汉时为基层单位,众所周知,刘邦原为泗水亭长。同时《说文解字》释“亭”为“亭民所安也”,《释名》言“亭停也,人所停集”,可见亭也是一种供人休息的建筑。亭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审美功能,特别是受魏晋南北朝时玄学隐逸、登山临水之风气影响,亭的这种审美功能得到凸显。
意象是中国文论之特产。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言”,在立好象后“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蕴藉(《二十四诗品》),由此可见意象中蕴含着创作者之生命体验与人生情感。亭作为古诗中常见之意象,经历代文人情感之倾注,凝结了他们的人生情感与审美意蕴,有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常见的山水园林之亭、古迹之亭、长亭短亭。归纳出亭意象所积淀之闲情哲思、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人文内涵与审美情思。
一.山水园林之亭——闲情哲思
宋代陆游《秋雨初济徙门外有作》:“三十余年此结庐,客来不用笑迂疏。前身已预兰亭会,老眼曾窥禹穴书。浮瓮社醅香出屋,登场秋稼穗盈车。萧萧蓬鬓虽衰矣,追逐乡邻尚有余。”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越绝书》“勾践种兰渚山”,其名源于此。在王羲之前,兰亭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传递公文、维系治安之用。而至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游山玩水于此,并由王羲之写下了著名之《兰亭集序》。由此之后兰亭名显于世,其审美功能逐渐凸显。《兰亭集序》在对兰亭清丽山水的描绘中表达了文人的闲情哲思,抒发了对人生之生与死的感慨。而在后世之古典诗歌中一出现兰亭则多指王羲之笔下之,且情感颇为相似。上文陆游之诗,借兰亭意象表现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之后的一种自然闲适的态度。而与《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悲情意识不同的是,诗人于此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陆游的另一首诗写到“新晴快上兰亭路,莫代春残始一殇”(初春记事二首)。读者可以看出陆游以兰亭给人们呈现出一种不为世事所拖累的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短暂之悲叹对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之意是有所继承的。
除了兰亭之外,古诗中众多的山水园林之亭多蕴藉着诗人闲适的自然情感与人生哲思。如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云:“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沧浪亭是苏舜钦的私家园林,作者在游自家园林中表现了文人雅士自然直情趣。同样《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诗中之“喜无讼”与“闲情”均已小亭之景而表现,可见“小亭”是诗人闲情逸致之代言,同时读者也可以看出其佛禅之空灵,超然之境界。另外韩偓《南亭》:“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语静先闻,鸟啼深不见。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堑蔓坠长茸,岛花垂小蒨。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更有兴来时,取琴弹一遍。”读者知道亭是一种四面无墙之建筑,如此便更眼界开阔亲近自然。文中诗人坐于“似僧院”的南亭,四面之景呈现与眼中,空气清新,山色明丽,闲读“先贤传”,兴来弹素琴,表现出诗人对一种超然的生活之追求,当然闲情逸致也见其中。
由此可见对自然山水园林之亭,诗人多取其审美功用,而以写亭来抒发诗人之自然闲适之感与人生追求尤为凸显。
二.古亭记忆——评点历史、忧国伤时
(一)乌江古亭——评点历史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乌江浦,古为渡口,秦汉为亭驿并设亭长。其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于此兵败自尽,而闻名古今。故后世诗人一提及乌江亭便联想到这一史实。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是兵家之常事,项羽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当具有忍辱负重的男人品质。并且项羽在当时就应该过江东,江东故里有大量有识之士,说不定可以帮助项王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但历史是不容更改的,项羽最终没能过江东,诗人对此未免有丝叹惋之意。
而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则认为即便是项羽过江而东,但大局已定,且厌倦了战火的江东子弟是不会为项羽卷土从来的,表达了与杜牧不一样的见解。胡宏在《项王》一诗中写道:“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胡宏认为项羽有勇有无谋,最终败于乌江亭是当年没有认真读书的缘故。
(二)新亭遗迹——忧国伤时
李白《金陵新亭》:“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颐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新亭建于三国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它是南朝时代建康的西南要塞。使之名著于文史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便是本典故之由来。后世以新亭对泣来指亡国之悲及忧国伤时之情。李白的《金陵新亭》写作于安史之乱后,他抨击了当时朝中一些大臣不故江山社稷的苟安心态,并礼赞王导(诗中王丞相、西晋人)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
值得提及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晋末年,时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南宋与南明也同有此情形。由此时节的诗人在提及时事常想到新亭。如陆游《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诗中的“夷吴”是春秋齐桓公时名臣管仲的字。其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诗人与后两句深叹眼看山河陷入敌手,朝中不求有管仲那样之贤臣,就连相对而泣的官员都没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便是有报国抗金之人士,也难被朝廷重用,故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与忧国伤时的心境。同为南宋诗人的汪元量在《题王导象》中写道:“秦淮浪白蒋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缘无泪洒新亭。”更是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江山的耻辱荒唐行径,表达了自己坚定抗敌之意志。南明诗人张家玉在《读史》中写道:“晋室倾颓事莫当,鸡声啼起铁肝肠。诸君漫洒新亭泪,好向中原识范阳!”借新亭对泣典故表明眼泪不能挽救南明亡国之命运,要想救国救民力挽狂澜,英勇抗敌是唯一的途径。
乌江亭与新亭是历史文化名亭的两个典型。因历史兴替到诗人所处之时,已为古迹之亭,诗人游历或联想至此,莫不有评点史实感叹人生,吊古言今忧国伤时之悲情。
三.长亭短亭——别愁思绪
杜牧《题齐安城楼》:“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长亭”之出处见于南朝庾信名篇《哀江南赋》“水毒秦泾,山高赵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此言西魏攻破南梁江陵俘其民北归之事。作者批判了西魏军的残暴与南梁的无能,对百姓亦有同情之心。南梁民众“十里五里”渐离故土。集离别之意,故土之思,奴役之恨于一身,悲韵难绝。杜牧《题齐安城楼》中的“奇安”为黄州距离长安恰为75长亭之距。公元842年时任人任黄州刺史,距故土长安千里之外。因此“凭栏”无用,体现出诗人思乡之苦。长亭在陆游的笔下有浓郁的思亲之情,其在《看雨》中写道“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诗中的“吾儿”指的是陆游第六子——子布,其与家人相离多年,陆游闻知子布从四川东归绍兴与父兄团聚规程渐进,便不住地想,我的儿子今夜在哪座长亭中留宿呢?可见其思念儿子之心切。而在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之中,诗人更将长亭意象同含别情之柳意象与霸水意象并列写送客之新恨,表达了深深之不舍别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唐诗人柳郴《赠别二首》“江浦程千里,离尊泪数行。无论吴与楚,俱是客他乡。何处最悲辛,长亭临古津。往来舟楫路,前后别离人”,诗中同样将长亭、江浦、古津、他乡客等带有别情之意象并列,以离奇的手法描写出中唐人民疲于奔命、流落他乡的现实。将个人之离愁别恨上升至更广的时代层面。
短亭是与长亭相似之意象,如《皇甫冉送卢郎中使君赴京》中的短亭意象与李商隐《寄怀韦蟾》“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中的短亭意象都蕴含有别愁思绪。故此不再赘述。
总之,意象是中国的特产,亭这种符号式的文学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之人生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倾注蕴含着闲情哲思,评点历史,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文化内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刘熙载《释名》[M].出版社:北京市: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5 丛书名:丛书集成初编.
[3]黄寿涛 张善文《周易译注》出版日期:2001 丛书名:中华古籍译注丛书.
[4](梁)钟嵘,(唐)司马空图著《白话诗品 二十四诗品》[M].出版社:长沙市:岳麓书社.出版日期:1997.12.
[5]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张仲清校注,北京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7]苏舜钦《苏学士文集》[M].震泽徐氏白华书屋刻本.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出版社: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9]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M]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第1版.
[10]葛全德主编《百家专题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训练一百篇》[M]2008.
[11]胡宏《胡宏集》[M]中华书局 1987.
[12]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M].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13](南朝宋)刘义庆著;黄征,柳军晔注释《世说新语》[M]出版社: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14]张宝林编著《古今爱国诗词赏析》[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12.
[15](明)张家玉撰;杨宝霖点校《张家玉集》[M]出版日期:1992.03 丛书名:岭南丛书.
[1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 1988.06.
[17]将寅《戴叔伦诗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5.1.
[1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 2008年11月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5.
[20]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9.09.
[21]赵义山 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2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3]张晶 周晓琳《试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J]新学术2009 1.
[24]郝丽梅;何尊沛《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