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普看流行艺术的意义

2013-04-29 15:36周连春
关键词:波普艺术实用化商业性

周连春

摘 要: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的典型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是一种流行艺术。波普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作,更为贴近日常生活,赢得了市场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使艺术创造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为艺术超越市场打造出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波普艺术;实用化;商业性;流行艺术;意义

中图分类号:J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6-03

一、波普艺术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是一种流行艺术

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艺术流派“Pop art”即“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的典型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终结了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把自己的风格说成是绘画史的完结的狂妄自信,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简写形式,所以波普艺术的原意为流行的所以又被称为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

波普艺术的思想根源孕育在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实验中。波普艺术的出现与西方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兴起有关,先锋派运动不是一个能在时间上清楚界定的运动,它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衰落和停滞的艺术运动到50年代又开始了复兴。早期的先锋派艺术家们如康定斯基受到传统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精神净化论的影响颇深,他们的艺术大多流露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60年代的新先锋派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为武器对传统的艺术概念发难。抽象表现主义和无定型艺术那极为简约化和抽象化的风格对波普艺术是一个挑战,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波普艺术必须要找到一条新路来解决艺术向抽象化发展可能造成的发展上的绝境,所以波普的具象化特征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显。“波普艺术在三个方面向抽象派提出了,或者看上去似乎提出了挑战:(1)波普艺术是具象的,而抽象表现派绝大部分是抽象的;(2)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新颖;(3)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美国式”。①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波普艺术就是对地理上和纯时间上分界的注解。达达主义对现成品的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波普主义的艺术家们。

美国的社会形态无疑是波普艺术创造力的来源,美国的艺术家们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的特点。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1)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这位著名的艺术家在成名之前从事的并非是传统艺术,而是商业插图。1962年他以作品《金贝尔汤料罐》和《布利洛肥皂盒》一举成名。随后沃霍尔的创造天赋得到了极大地发挥,接连创作了《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彩色的玛丽莲·梦露》、《杰奎龄·肯尼迪》等。沃霍尔故意将《玛丽莲·梦露》和其他所有肖像丝网印刷画做得很粗糙,因为他相信艺术应该像他周围的生活一样默默无闻。他认为每个人的外貌相似,行动也相似,人们正越来越变得无差别。

沃霍尔从商业艺术到“高级艺术”的转变十分合乎情理。“沃霍尔很快就从汤罐头的单一呈现发展到复合呈现,而相同的形象一次又一次得到重复,好像要消除它在孤立状态中单独被观察时也许会产生的特殊意义。”“现代社会中的电视和摄影等媒体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显然是刺激沃霍尔艺术创作的一个直接因素。因为人们每天都从电视、电影和摄影中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图像,这样大量超载的视觉图像信息的轰炸使观众很难对所有信息给予相同的关注。”②沃霍尔所做的是要消解艺术作为“Fine Art”(高雅)的传统,他要做的就是将现代艺术的商业化彻底展示给人们。他公开宣称自己是一部工业机器,靠印刷、复制和再生产出新颖但是廉价的物品,他是在生产出各种工业制品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绘画。为此沃霍尔甚至宣称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生产的不是艺术大师而是明星。

沃霍尔有意识地选取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公众偶像作为创作的题材,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做法来消除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界限。艺术不再是难以接近的事物它应该朝着自由的方向发展,消解工业生产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詹姆逊分析了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与凡·高的《农鞋》,认为由此可以断定出它们是分属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凡·高的画里一种诗意的生存始终停留在构图中间,而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已经不再用凡·高处理鞋子的方式向我们直诉他心底的话。沃霍尔积极表现的是“物欲之物”,他的鞋是一对随意凑合起来的舞厅、时装杂志上的死物,与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切断了一切联系,面对它们无法还原物主的存在,“处处都标榜了我们的社会在朝向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过渡之时的商品拜物主义”,沃霍尔的繁华表象却不是波普的真正目的,“凡·高把人间那荒凉贫瘠的种种用乌托邦般的颜料填得异常充实爆满。相反,沃霍尔笔下的商品世界,早已让五花八门、似实还虚的广告形象所吸纳、贬格以及污染。在人间世上的表层领域里,本来充满了这些色彩缤纷的事物。沃霍尔一来,便把外表的灿烂撕破,揭露出那背后死灰一般,以黑白交织而成的底层。”③

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一直是现代艺术所批评的对象,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在工业机器的齿轮间奔跑的一幕始终被认为是艺术对工业社会标准化大生产造成的异化结果的控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商业化社会里开始了新的一轮产业革命,以往人被机器异化的现象不见了,然而资本主义的剥削没有消失,只是更换了另一副面孔悄然登场。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1989年的作品《我消费,故我在》(I shop therefore I am)是对商业社会人的生存状况最好的写照。虽然波普艺术后来成为世界性的艺术风格——包括欧洲、甚至亚洲(日本),但是波普在形势和题材上大都是美国通俗文化的象征物,有可口可乐、箱式汽车、汉堡包、好莱坞明星、商店招牌和交通标志等。1950年美国艺术家斯图尔特·戴维斯就声明自己喜欢的是流行艺术不喜欢高雅文化或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所有的一些现象都将波普指向了流行文化。

潮流化是流行艺术的明显特点,只有生成潮流才有流行可言,所以就概念而言,流行艺术是非常广义的艺术形式,作为文化符号,它的能指(名称)不变,所指(内容)千变万化。特别在西方,流行艺术超越了传统艺术的一切类型模式,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从该概念归属的年代和相关的传媒手段上来分析,流行艺术属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一种艺术,这个阶段里艺术家们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产生了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摧毁掉艺术家的主体性地位,解构了艺术的原生结构并且取消掉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每个人的参与,有人甚至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没有了特定的艺术展示场所,艺术离开博物馆、展览馆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在潮流化的大潮里,流行的艺术要区别于流行的时尚就必须要确立起某种尺度,凭借这种尺度才能将艺术的独特性和艺术的自由度展示出来。“流行的”与“边缘的”是一对范畴,与流行相对的是边缘化的艺术。现代社会里边缘的就是指不处于流行之中心的,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事物。正如一时的流行不会永久,边缘化的内容具备成为下一个流行的可能性。“潮流”与“时尚”都是对流行文化和艺术的评价标准,“潮流”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而“时尚”更多地是从主观上来评价。“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它实现后者一方面是凭借内容上非常活跃的变动——这种变动赋予今天的时尚一种区别于昨天、明天的时尚的个性化标记,另一方面是凭借时尚总是具有等级性这样一个事实,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④西美尔说时尚的目标特别接近纯粹的金钱拥有。时尚不停地转换从而促使生活中短暂的与变化的因素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艺术的魅力长存,艺术的形式却是常常变换着的,没有某一种艺术风格能够以一幅统治者的面孔长久地占领人们的审美空间。在这一点上,最为通俗和大众化的社会流行“时尚”与现代艺术的某些特点达成了一致。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批判性,即便是流行艺术也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艺术强调的是严肃性,而社会流行时尚不过是一种强调娱乐性的流行趋势。按照西美尔的观点,时尚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上层阶级向较低阶级展示权势的工具,同时也是霸权的象征。时尚的两个层面普遍性和个性,强调物质性;就本质而言艺术反对的却正是物性和拜物主义,精神性与物质性是区别流行艺术和流行时尚的根本标志。

二、从波普艺术看流行艺术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传媒和市场通过制造流行和时尚来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内容的艺术又能够借助于传媒与市场进行传播、扩大交流面,艺术所深含的意义在流行中得以扩大影响。艺术的分化和繁荣一方面使得艺术创造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艺术超越市场打造出有利的条件。艺术体现着人类对未来和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在艺术的交流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艺术新形态的产生揭示着艺术理想的深化和发展。艺术传播影响着公众和社会朝着人类理想的方向前进,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艺术对于市场和传媒的超越和引导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着。

(一)赢得了市场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某些人最为鄙视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却促使波普因其通俗化的内容而迅速赢得了消费市场。在战后兴起的所有艺术风格中波普艺术尤其是美国波普艺术与产生它的社会环境最相适应。在波普艺术所取得的商业利益方面,出版商和收藏家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评论家。波普作品初次出现在纽约画廊的时候受到购买者的热烈欢迎,但一些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们却对波普几乎完全持不赞同的态度。有的评论家还曾经特别指责过波普艺术中过于明显的商业特性,认为这类作品是对商业艺术形象的妥协和全盘接受,是极为平庸的机械产物。直到60年代中期这种批评的态度才有所改观,将其作品暗含的讽刺性而不是商业性看作是主要的特色之一。

波普艺术的商业性既是他们的成功之处也是得到当时遭受批评最多之处,在波普现象出现之前,强调艺术的高雅性,市场是不能被艺术和艺术家们所接受的。波普艺术的出现时艺术收藏史上第一次正式对艺术的受众或收藏者放开了限制,依靠技术上的创新和具象化的表达成功地将普通大众拉人接受者的行列,与此同时也迅速将自己融人到市场和消费社会的环境中。艺术与市场第一次大规模地结合在一起。波普不拒斥商业与市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艺术品变为商品和消费品。但是这样的结合和改变并未造成艺术本质的蜕变,证明了艺术如果走商业化的道路无损于其本质上的完善,市场呼唤艺术,艺术也接受了市场。

(二)更为贴近日常生活。

波普艺术通常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的寻常之物为题材,在创作中体现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吉姆·狄恩(Jim Dine)他对陈词滥调的热衷,他的拼贴材料几乎清一色地属于日常用品:领带、外衣、鞋子、脸盆和其他的装置物。第三是他多愁善感,依恋日常生活(许多人认为这使他的地位低于最优秀的波普艺术家),渴望把人们在都市和西部工业社会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变成带有艺术尊严的作品。”⑤波普艺术的题材五花八门但是归结到一点它们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波普选用为题材的事物都是当时最为热门的、大家竞相追逐的新鲜事物,就是都市流行事物。波普将寻常的易逝事物永恒化,永远地定格在艺术之中,反映出都市流行文化对波普的影响。

(三)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作

波普艺术家在创作方法上也实现了一个突破,如果说波洛克的泼洒绘画还是带有原初意味的手工创作,那么其后继承了达达主义的波普艺术则大胆地将工业生产的方法引入艺术创作中来。拼贴、网眼印刷、装置设计、批量复制都与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工业“制作”与艺术“创作”在波普艺术的推动下融为一体,因此波普艺术又被称为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过“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⑥波普艺术反对“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这一口号。除了创作方法上的突变之外波普艺术还表现出对于传媒的兴趣。传媒与波普的商业性方式有关,甚至可以认为某些波普艺术家将商业营销的观念引入了艺术领域。波普艺术正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关键之上,它以艺术为工具向人们展现出后工业社会里的生存状况,工业制造与商业传播这两大特征通过波普艺术彰显出来。

(四)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

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推动了艺术流行化的发展,通过商业途径,波普激发出大众的参与热情,为达到其目的,波普艺术将主体、媒介与商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从艺术领域吹向生活领域的流行之风。“波普艺术是用世俗艺术反对高雅艺术,停留在艺术与产品间的对立暗示和更新旧世纪的冲突,尝试重复大量产品和再生产(用丝网印刷)漠视深思熟虑的主题,反对人工技巧。所以我们看到商业化主体的选择类似商业艺术的技巧,完全不意味着艺术与生活的和谐。波普艺术依赖绘图的技巧把广告技巧引入艺术的范围,面向商品、交换价值、广告和个性的崇拜敞开自身而减少了艺术的负荷,这在沃霍尔的个案中尤其明显。”⑦波普艺术转变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所持的态度,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后工业社会里艺术类型得到新的发展,继续沿用艺术的传统定义不再能解释一切艺术现象。“波普艺术用它系列化生产的方式和缺乏艺术家真实意愿的作品,在消除这种期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一态度恰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文化发展相似。波普艺术决不受欺骗。沃霍尔甚至将这种相似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以致于这些作品犹如为在艺术同化于生产和消费的流行模式方面所作的注解。”⑧以代表作《美国梦》出名的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那(Robert.Indiana)所宣称不带讽刺性的画作却仍然是对现有制度的反抗,“印第安那的力量在于他反对封闭制度和唯艺术论。他说,波普‘是对沾沾自喜和艺术定义的先入之见宣判死刑。他竭力反对伟大的艺术必须是困难的艺术的观点。”⑨重复性、商业性和机械性在波普艺术家的阵营里得到了统一,他们用这些与过去划清界限。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对艺术的传统定义提出挑战。波普艺术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后现代主义颠覆运动的先锋力量。“后现代主义中的新几何与挪用艺术,立足于通俗文化、大众媒体与符号语言的话语,如果没有波普艺术为先导,是不可能连续发生的。”⑩

始于本雅明的对艺术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在波普艺术那里突然实现了一个意外的转折,波普大力推动艺术与商业、工业的结合,将艺术变为流行的、通俗的并与市场相联系,说明艺术在向市场的转化过程中其重要性和主动性会逐渐突现出来,市场内并不只有通俗文化,高雅文化也能穿透市场,这样一来印证了艺术最终能够超越传媒和市场的说法。艺术如何借助传媒和市场来引导社会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下去。这种理想不是命定的规律,而是在交流中越来越明确的全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从通俗艺术到大众艺术再到流行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艺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能够突破其他社会因素的阻碍显现出来,我们相信艺术能够向着一个更美好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这不单是对艺术所寄予的希望,更是对人类美好明天的希望和祝福。

注 释:

①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②⑤⑨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西方当代美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级写实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③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④西美尔.时尚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⑥⑩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⑦《波普艺术的现状》.法国《艺术快报》第266期,转引自王晓霖编译.艺术思潮与流派.2001(3).

⑧陈明.波普艺术与抽象艺术的交汇点[J].艺术思潮与流派,2001(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波普艺术实用化商业性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配方及生产实用化研究概况
项目设计科学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科研成果实用化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优势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实用化高压脉冲电源的研制与改进
论艺术衍生品的特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