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

2013-04-29 13:57徐锋
地理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课程标准案例

徐锋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教材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在使用不同版本时有无必要把其它版本的案例都讲解?有没有其它处理方法?“区域环境问题”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如果分解,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学习要求:①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③了解该区域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所产生的危害;④针对该地区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一、以“湿地”为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

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湿地”案例的具体学习要求:①以某区域为例(如三江平原、洞庭湖、太湖),了解该区域湿地减少带来的问题及其危害;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③针对该区域湿地减少问题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然后,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四个环节梳理有关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是什么”——湿地是指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换句话说,湿地不仅包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水区,如图1所示。

湿地“怎么样”——我国湿地总面积约25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沼泽湿地约11万平方千米,滩涂盐沼约2万多平方千米。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将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鸟类的天堂”、“地球之肾”,如图2所示。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湿地减少“为什么”——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开发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湿地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湿地减少“怎么办”——退田还湖、退田还沼、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制定保护湿地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案例分析应恰当运用一些方法:①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因而湿地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影响也必然不同,需要结合图文资料加以客观分析;②湿地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湿地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湿地问题而言,不同的湿地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③注意分析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综合考虑整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④一个区域所存在的湿地与发展问题,常与本地区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不要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孤立讲述,应将造成湿地问题的各方面因素有机联系,才能发现产生问题的症结,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二、案例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必修三侧重地理案例教学,案例来自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与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密切关联。案例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包含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体现人地关系发展的演变,恰当利用地理案例进行模式化分析,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挖掘地理主干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1.案例的精选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广泛收集地理案例素材成为案例分析的首要问题。首先应认真解读现行四种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如表1中四版本教材“区域环境问题”的案例选取。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中含有大量可以整理成为地理案例的素材,学生也可以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其次,选取地理案例要能反映特定的地理特征,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可以呈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情感。

2. 案例的使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之一,就是通过案例认识和掌握普遍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新课程背景下,各版本教材的案例都很丰富,大量描述案例的篇幅使教师教学失去重心。虽然知识背景铺垫是完成案例学习的必要前提,但是案例只是用以说明问题的材料,所以“是什么”是相对次要的问题,避免过于强调而冲淡案例宗旨。至于背景知识应达到什么层次,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案例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大,地理原理隐含其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怎么办”。为达到案例所要达成的目标,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强调价值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方法和原理,难度适当,具有思维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如“区域环境问题”,以典型区域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到问题的主要表现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口数量、产业特色与规模等社会经济环境背景状况,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自然、社会环境有机联系,找到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上述分析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合理而适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教学的组织

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充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案例,选择案例问题情境是否明显,学生可能得出什么样结果等。典型的案例学习包括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生之间争辩、相互启发,逐步理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具体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课堂具体深入分析的案例是独特的,有一定局限性,以掌握地理知识为目的的案例学习应有拓展过程,提供新案例进行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在新情境下运用已学过的地理原理。这也是各版本教材都同时提供多个案例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拓展、学会运用,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基于课程标准的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深化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提高使用案例的操作水平和运用技巧,提高使用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课程标准案例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