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简·奥斯丁及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2013-04-29 13:24闫俊玲
关键词:婚姻观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闫俊玲

摘 要:通过简单介绍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自身的一些情况、写作手法及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再加之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家事的描写,展现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伦理和道德兼顾;要明确婚姻的优劣标准;对待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婚姻,一定要严肃而谨慎,切不可当作儿戏,也不能为表面上的光鲜美丽所迷惑;恋爱、婚姻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69-02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奥斯丁用细腻的笔触把事件和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其稍嫌尖刻的议论和巧妙自然的人物对白更是匠心独具。该小说不但是英国文坛上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库中的上乘精品。

在西方文学史上,简·奥斯丁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对她赞誉备至,如同时代的著名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很赞赏她的写作艺术,并写出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奥斯丁评论,即《一篇未署名的关于〈爱玛〉的评论》。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位年轻女士擅长描写平凡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她这种才干我以为最为出色,为我前所未见……这种细腻的笔触,由于描写真实,情趣也真实,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1800—1859)第一次用最明确的语言把奥斯丁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著名文艺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1817—1878)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但也有人对奥斯丁的作品持批评态度,《简爱》的作者夏·勃朗特认为她“全然不知道激情为何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不过,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简·奥斯丁已是公认的经典作家,她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表明了它们的重大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恰如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所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奥斯丁之所以能跻身于18世纪英国最杰出小说家的行列,不仅因为她的作品中精密错落的结构安排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技巧,而且也因为她的小说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独树一帜的文风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她是用小说来表现日常生活细节的开创者,进而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她用成功的作品向小说家们证明,那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藏。也正因为如此,她身后的小说家们都该对奥斯丁深怀感激。她的小说笔调轻松诙谐,颇具喜剧色彩;其语言清丽而平易,格调清新而高雅,开创了一代文学之新风。在近180多年以来,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不仅成为世界学者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更是一代代世界各国读者争相传阅的经典之作,正可谓历久弥新。

简·奥斯丁终身未嫁,居住在乡村小镇,周围接触到的大都是中产阶级的地主、牧师等人物,她所熟悉的环境也是恬淡、舒适的,因此在她的“二寸牙雕”的作品中读者很难看到重大的社会矛盾,那些贫困潦倒、艰难求生的底层人民生活也从不是她描绘的对象。她以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用心地描画自己周围的那片有限的天地。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颇具喜剧性。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无病呻吟的感伤小说和另类诡异的哥特式小说大行其道,奥斯丁似乎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她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衬以恬静曼妙的田园风光,她营造出来的小天地使读者倍感清新。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设计,来嘲讽、调侃那些愚蠢、自私、势利而又盲目自信的人们,突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性格。奥斯丁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热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毫不讳言,奥斯丁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都缺乏广度和深度,但从她开启的这扇小窗口中,读者可以窥到整个的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感伤而庸俗的风气起到了好的领航作用。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早完成的作品。从1796年开始动笔。当时奥斯丁将作品定名为《最初的印象》(The First Impression)。于次年的8月份完成。父亲支持她的写作,积极地为作品的出版奔走,结果未能成功。之后的岁月里,她经历了几段未果的恋情,内心的多方感触丰富了她的写作素材,她开始重新改写《最初的印象》,并更名为《傲慢与偏见》。1813年1月,作品出版。并立刻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刻画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和世态人情。是一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向读者讲述了班纳特家几位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的婚姻命运。通过对几桩婚姻的描述,奥斯丁借作品中的主人公之口道出了自己做为女性的择偶标准和对婚姻的看法,即: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不明智的;反之,结婚丝毫不考虑感情以外的其他因素也是盲目愚蠢的。她既反对将婚姻作为交换财富的筹码,也反对将人生大事当作儿戏。她强调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故事中,奥斯丁塑造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她即是爱情至上的代表,先后数次拒绝了富家子弟柯林斯和达西的求婚。然而最终,她为达西真挚的情感所打动,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事实上,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拒绝源自达西的傲慢无礼。在伊丽莎白看来,这种傲慢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不可逾越的地位落差。只要这种差异存在,她和达西之间就不可能有交叉点,更不用谈及婚姻。然而之后的相处使伊丽莎白渐渐了解了真正的达西,尤其是达西改变了过去的那种骄傲和自负,两个人之间的落差慢慢弥合,终于缔结了大好姻缘。奥斯丁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因此伊丽莎白成为《傲慢与偏见》中最大的亮点,使作品具有了进步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为陪衬,奥斯丁还设计了伊丽莎白身边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姻,用来与女主人公的理想婚姻相对照,通过反衬,用以警示。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通过几起婚姻家事的描写,向人们提出了婚姻中的爱情、伦理和道德等问题。

首先,作者明确了婚姻的优劣标准。在奥斯丁的眼中,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像班纳特夫妇那样的世俗婚姻,婚姻中的两个人全无共通之处,按照代代流传下来的择偶标准选择了对方,一生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没有自主权的婚姻是对人性的压抑和破坏;另一种是夏绿蒂和柯林斯的互惠式婚姻:柯林斯从婚姻中获得向恩主谄媚讨好的资本,夏绿蒂因为与富有的柯林斯结婚而得到衣食无忧的后半生,这种婚姻是利益的婚姻,是对男女双方真诚的情感的一种否定和亵渎;还有一种是像丽迪雅和韦翰的纵欲式婚姻。丽迪雅的轻佻无知,遇到韦翰的放荡不羁和阴谋诡计,注定以后的婚姻之路上渐渐情淡爱驰,自尝轻率带来的苦果。而优秀的婚姻,奥斯丁在作品中提到两种:一种是简和宾利的经过冷静思考,以爱情做牵引的美好婚姻,另一种就是伊丽莎白和达西间有坚实的爱情基础,有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的美满婚姻。诚然,简和宾利也好,伊丽莎白和达西也好,她们的结合除了有爱情做坚强的后盾以外,也并不排除她们对经济和对方样貌方面的考虑,而这些都是基于爱情的基础之上所做的考虑,是奥斯丁为美满的婚姻添上的更绚烂的光环。

其次,奥斯丁在作品中还警示读者,对待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婚姻,一定要严肃而谨慎,切不可当作儿戏,也不能为表面上的光鲜美丽所迷惑。证明这一点的最好的例子即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傲慢产生的长期的反感。更糟糕的是她还听取韦翰的谗言,对达西由反感转向憎恶。所以当她明白了真相以后,自我责备说是虚荣心作祟令她做出这般愚蠢的判断。因此,事实证明,对人对事要深入去了解,初次的印象往往是不可靠的,而仅凭初次的印象就产生偏见,这要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通过丽迪雅的婚事,奥斯丁还向读者表明,恋爱、婚姻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丽迪雅随韦翰私奔在她看来只是她个人的事,可是却造成了整个家庭乃至亲朋好友的恐慌和忧虑。因为在当时乃至当今的社会,私奔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丽迪雅的轻率之举会害得自己身败名裂,也会将坏的名声带给家庭和亲友,尤其是她家中还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姐姐,会因为她的这一举动而很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多亏达西站出来多方周旋,才挽回了局面,可是自己和家人的面子保住了,却保不住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拿婚姻当儿戏的下场。与丽迪雅相比,简和伊丽莎白的美满婚姻自然给家庭带来更高的声望,为另两位年龄尚小的妹妹带来机会。因此,考虑婚姻大事,要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个人。

奥斯丁的作品虽然选材狭窄,故事情节没有更多的跌宕,甚至可以说是平淡,但是她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各个侧面,来塑造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都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奥斯丁讲求语言锤炼,深谙对话艺术,擅长以幽默诙谐的言语来烘托作品的喜剧气氛。在当时感伤之风盛行的英国文坛,她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风,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英]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马金海.爱情与金钱的博弈——《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剖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5).

〔6〕季念.婚恋的追求与需要的层次——《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人本主义心理解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邵红松.从《傲慢与偏见》看欧洲19世纪婚姻的物质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6(4).

〔8〕何申英.美满婚姻:爱情和金钱不可或缺——读《傲慢与偏见》所感[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5).

〔9〕冯旭.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J].长治学院学报,2008(3).

〔10〕袁素华.从《傲慢与偏见》的婚恋模式看奥斯丁的婚恋观[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11〕曾仕强,刘君政.爱情与婚姻[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12〕徐书豪.试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形象[J].河池师专学报,1986(1).

〔13〕张兵.儿女笔墨社会大观——《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1989(1).

〔14〕白敏,唐玲.伊丽莎白:简·奥斯丁绝妙的自画像[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5〕雷兵.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研究[J].电影评介,2008(8).

〔16〕吴静汶.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浅析简·奥斯汀的婚姻观[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婚姻观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