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成魔,耶稣有责

2013-04-29 00:44金鹏
中国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耶稣石头文学

金鹏

都说教授上课不喜欢按“套路”出牌,郑国民教授亦是如此。上课铃响,期待已久的郑老师终于出现在我们2011级教育硕士班的课堂上。然而,他并不急于给我们讲课,而是让同学们阅读一首废名的诗,并要求大家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小学课堂所谓的“导入”吧!

我立在池岸/望那一朵好花/亭亭玉立/出水妙善/我将永不爱海了。/荷花微笑道:“善男子,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意境、佛、超越、玄、对话、境界、哲理、回到原点、意向、人称互指、局促、广阔、有限、无限……

每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都不一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这么多答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解读呢?郑老师告诉我们所有的答案都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文学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和生命体验相关联的。

水到渠成,郑教授的课堂导入之用意很自然地浮出水面了: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踐引导我们每个老师体验多元解读文本的文学教学。

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郑老师还是不急于给我们答案,而是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启功先生听课的故事:

老师问:“小英雄雨来死了吗?”

学生答曰:“小英雄雨来没有死。”

老师:“为什么没有死?”

学生:“虽然他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没有死。”

一个、两个、三个……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回答的。

这样的状况放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社会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虽然不合乎文学教学的规律,但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今天这个被誉为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语文课堂风貌依旧。学生缺乏个性,人云亦云。很显然,我们的学生“成魔”了。那么,是谁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成魔”了呢?个人认为:孩子成魔,老师有责。

众所周知,撒旦是恶魔。但是传说撒旦本性不坏,是一个很听话的,甚至是唯耶稣是从的门徒。可他为何成魔了呢?

据说有一天,耶稣把他的三十六个门徒带到山下说:“你们大家先拿两颗石头,然后跟我一起上山。”其中有一个叫撒旦的就拿两颗最小的,到了山上耶稣对大家说:“现在拿你们手上的石头来换我的馒头。”结果撒旦换到最小的馒头,于是他怀恨在心。

第二天,耶稣一样把门徒带到山下,叫他们先拿两颗石头上山,于是撒旦就拿两颗大石头上山,到了山上撒旦气喘如牛。耶稣开口说:“你们用你手上的石头丢向前去,丢得越远馒头越大。”结果撒旦丢了二十公分远,只换到最小的馒头,撒旦气得喷血。

第三天,耶稣一样叫他们拿石头上山,撒旦想:“大的石头可换大馒头,小的石头可以丢很远,我拿一大一小就万无一失了。”于是撒旦就很高兴地拿一大一小的石头上山。到了山上耶稣很高兴地说:“你们跟我上三次山,一路辛苦,为了答谢你们,我把你们手上的两颗石头变成两粒宝石。”

撒旦听到马上昏倒,从此以后撒旦就背叛了耶稣[1]。

个人认为,撒旦成魔,耶稣难逃其责。今天,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危机四伏,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视语文为鸡肋;老师们也似乎是江郎才尽,无计可施;甚至有人扬言中小学的语文已经死亡。那么,“语文之死”,责任究竟在谁?听了郑国民教授的课之后,个人认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不能完全将责任推给考试评价机制。或许,我们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

今天,在追求高考分数贡献率的功利心态下,语文教育正在被很多学校边缘化,尤其是一些生源素质较差,且在高考成绩的竞赛中处于临界位置的学校。在哪一科的分数贡献率大就重视哪一科的环境下,我们这些承载丰富人文特征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倍感压抑。其实作为教师,谁都想让自己的学生考出高分,语文教师更想使语文课回归生动、有趣的本质特征。然而,语文教师就是一群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我们很想在奇妙无穷的、多姿多彩的、能给予人类无限思考和遐想的文学世界里翩然起舞。很多时候,我们多想大声虎吼,以释内心之压抑;很多时候,我们多想斩断脚镣,带着学生尽情飞翔在浪漫的文学海洋。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为陶醉其中而翩跹离去,因为,我们总不能让学生看到语文的悲哀。

法国大文豪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绐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2]面对强大的集体意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选择了屈服:为了考试,将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分割、肢解、瘦身。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荡然无存。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了吗?特级教师吴泓说:“每个老师都是自己课程的设计者。”他“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3],“不迷信学术权威,走出现行的教材,突破一学期一本语文‘教科书的‘一本书主义藩篱,选入并整合大量与专题学习相关的、观点不同、见解各异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学习课程。在完成语文学习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品质:既见‘林,又识‘木,树木、森林,形成‘气候”[4],最终开创了一条突破高考、超越高考的课改之路。吴泓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体制是死的,但人的智慧是活的、四通八达的,只要我们用心,体制之弊不再是“紧箍咒”。还记得刚走向讲台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学生发现我在讲台上不够自信,给我写了一封信。其中一句话让我铭记一生。她说:“老师,课堂是你的,讲台也是你的。你的地盘,听你的!”是啊,我的课堂,听我的。作为语文老师,面对不可改变的集体意识,我们应该灵活改变自己的个体意识,在集体与个体之间寻求一种折中的、智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坚守文学教学的内在价值,教好学生,进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动、有趣的本质规律。

在不变中求变,其困难不言而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记得西敏寺英国大主教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个记载:“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时,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做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5]

是啊,先改变自己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不断泯灭自我的世界中不迷失自己,保持一点自我性,那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也会呈现出万般色彩。

参考文献:

[1]耶稣和撒旦的矛盾起因[EB/OL].http://tt.mop.com/read_10945091_1_0.html,2011-11-12.

[2]素心学苑网.爱弥儿1-1第一节[EB/OL].http://suxin.taoshumi.com/book/philosophy/emile/591.html.

[3]蓝枫.不怕考试,超越考试——吴泓“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访(一)[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7).

[4]张秋玲.把语文教学引回自己的家园——走进吴泓“语文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验的逻辑思考[J].人民教育,2010(22).

[5]网易视频.郑琼谈理想主义(七)[EB/OL].http://v.163.com/11/1125/10/7JMUHJHU00856530_7.html,2011-11-2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菀市塘厦中学)

(责任编辑:孔荣 柯彤)

猜你喜欢
耶稣石头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