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湖心亭看雪》的黍离情结

2013-04-29 11:37:58孙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9期
关键词:赏雪湖心亭看雪故国

黍离之悲,是用以表达亡国之痛、凝聚了遗民情结的词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传达出一种深沉的黍离情结,寄寓了对故国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下面就透过文字的表层,去挖掘作者怀念故国的情绪。

张岱出身在明朝一个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年届知命之时,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不得已做了明世遗臣。他留恋前世,便带着对清朝的陌生感和敌对情绪,消极避世,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写出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明清社会鼎革造就了他的落寞和孤独,他把这种孤独情绪遍洒在山水间,寄托在诗文里,于是就有了表面轻灵实则忧思滚涌的《湖心亭看雪》等小品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点明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此处的“崇祯五年”是明朝年号,是他思念故国的情绪符号,可以看出他虽身处清朝,心却仍留在明代,明朝是融进了他的血液的,还活在他的心中,任凭时光变迁,朝代更迭,对故国的那份牵念是刻骨铭心的,在清朝的社会里,他不过是生存的一个空壳而已。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呈现出人声鸟声俱绝的肃杀和冷寂。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而作者偏偏选择这样的时刻去西湖湖心亭赏雪,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他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一个“独”字,把那种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他把黍离情结也融进了所看到的雪景中。他先从大处着眼,描绘了西湖全景,接着,他又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这是简约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宁静的画面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眼前景物的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相比,人的渺小与宇宙的空阔相比,无异于蜉蝣之于天地,米粟之于沧海,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这是失国失家的人独有的人生感慨。他的黍离之悲,此刻达到了极至。

接下来的这些篇幅,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此处使用互文手法,写出了三个赏雪游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他们同是和新朝代格格不入的落拓不羁的士子,是相同的心态、相同的原因让他们在此相遇。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他们可以互诉心曲,可以畅谈前朝往事,但他所遇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是“金陵人,客此”,今天一别,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知己相逢,似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和孤独。

难怪舟子发出这样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给予了肯定与赞赏,更是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与赞赏,把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对视着世俗的目光回归了自然,显示着一个前朝遗民的孤高情调,恪守着一个落拓文人的良知和冰雪般的操守。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故国的怀念和留恋,这样的“痴”,任凭朝代怎样更迭,也不会更改。

由此看来,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雪景,看似不着痕迹,隐而不表,但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景物因此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孙立,教师,现居山东单县。

猜你喜欢
赏雪湖心亭看雪故国
日日是好日
北方人(2022年15期)2022-08-24 08:47:36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仙女山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唐诗赏读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如何理解《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