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媛媛
“符合文体要求”,这是高考考纲对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说明文要以知育人,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而记叙文则要以情感人。冰心曾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 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尤其在高考中,向来倡导真善美,杜绝假大空。写作必须回到生活,贴近生活,书写自我,写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
就记叙文的写作来说,方法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真实是记叙文的基石,有情有义是记叙文的生命,细节是记叙文的亮点,情节波澜曲折、人物形象丰满是记叙文的特征。要做到这些,就要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强化意识,加强练笔。
一、题材中有“我”
在一次“那一次,我真______”的半命题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笔者曾做过统计:16人以校园生活为中心,写自己的生活感悟;13人将自己的亲人入题,述说亲情故事;5人着力描写师生情,朋友谊;还有2人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仅有4人触及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和商贩的诚信等社会热点。在批阅中,还发现后两者在表情达意上居然明显不如前三者。跟学生交谈后,才弄明白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并没有亲身的经历,只是从新闻中获知的,在写作中就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甚至为了凑足字数而东拼西凑。这一现象正说明了记叙文的材料要有“我”才能动人。
反观2012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那样的成功,值了!》之所以能获得满分,就是因为选择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情材料,即平凡普通的爷爷一生中的两个阶段——从“征战沙场”到“回家务农”。文中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使爷爷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总之,要写自己的生活。认真审视熟悉的人、事中的价值,用独特的眼光搜寻有新意的素材。写自己的所作所为,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写好自我审视。自己做的事,自己想的问题,自己的心路历程,素材必须打上自己的“烙印”。文中有“我”,个性自出,也只有在文章中介入自己,才能更好地促使读者与作者“心灵感应”,同频共振。
二、设置动情点
1.浓缩生活,细节传情
俗话说得好:“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芒。”细节本应是作者凝聚真情的重要载体,也理应是文章最感人至深之处。不论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还是茹志鹃笔下的“破洞”;不论是水生嫂的一“吮”,还是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哪一处细节不是内蕴着丰富的情感?哪一处细节不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呢?
从生活中挖掘动情点,必须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浅存深,要经过提炼、浓缩才能有具体感人的细节。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臃肿的身躯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背影不知打动了多少儿女的心:“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实这是作者经过深思后的修改稿,原稿只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这29个字,相较之下,给人的情感冲击力简直是天渊之别。
2.设置环境,营造氛围
台湾作家陈启佑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相当感人,小说主要表现“我”失去恋人樱子后的伤痛、悔恨之情。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是阅读此文却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那份忧伤和后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交代“雨”是悲剧的起因,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并且先置下悬念“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引起读者的好奇和不解。接着叙述事情的发展,还是先描写了当时的雨景,环境的描写造成了一种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在当时看,雨是不幸和灾难发生的原因;在回忆看,雨又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正因为有这样的动情氛围,所以小说才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3.议论抒情,升华情感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仅满足于叙事,而不是先叙后议,夹叙夹议,这样就很难将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使真情得到深化和拓展。当然,这种论述和抒情是有感而发的,要有新意、有诚意。感情升华要有触发点,感情升华还应有高度和深度。下面就是三个作文中运用议论、抒情升华文意的优秀片段。
片段一:“坚强”也许说起来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则会比较难。这次经历让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情时有一个目标或信念,“坚强”便会容易起来。
片段二:我知道,伤害后再去道歉,更多的是为平衡我的自责心理。对妈妈而言,这道歉也许会给她带来一丝慰藉,却远不能弥补那一刻的心痛。但妈妈原谅了我,以一颗宽容的慈母心,只因我是她的女儿,她是我的妈妈。
片段三:我散失在时光中有好多错误,它们不会随风散去,而是以愧疚、悲痛和伤感的形式蛰伏了起来。
三、行文跌宕起伏,重点突出
《新课程报》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送你一路的温暖》的文章,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姑娘下晚自习回家需要穿越曲折幽深的小巷,在奶奶因接她而摔伤后,她面临无人接而辍学的困境,恰遇巷中一位修自行车的老人得以同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本已够打动人心,小姑娘却偶然得知老人并非在修车,只为陪她并让她安心而装作修车。这样的曲折怎能不让读者的心受到震撼。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记叙文应以感情认识的转变为线索,且转变要有层次,要有动力,这样对情感的表达往往能够达到极致。
行文时还要注意把有真情实感的内容写充分。有些学生找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但不注意在“出感情”的地方下功夫继续深入,只是“蜻蜓点水”,一“点”了之。结果,文章没有感情色彩,缺少感染力。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抓住“出感情”的“点”不放,要具体地写、深入地写,把它写细、写透,详细地再现动人的情景,让真情实感彻底地显露出来。
正所谓“ 慢工出细活”,要想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绝非一日之功。而且方法也不止这些,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技巧可以无尽地探索,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则是作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相信那真情实意恰如涓涓细流,流入你我心间,汇成人间大爱。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