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提问

2013-04-29 00:44曹海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素养

曹海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设计有效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提问环境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故意施展“障眼法”,一个明明简单的问题却偏要故弄玄虚,人为地使之难以理解,导致学生答不出来,过后教师再亮出答案。这样的提问设计,长期使用势必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之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倾听,仔细揣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精心设计提问。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设置“拦路虎”,激起学生的解题欲望

当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精通电脑的操作,QQ、MSN等聊天工具早已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遇到书本上不会的知识他们会选择“百度”一下,而不是去请教老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这样的学生面前变得模糊。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正逐渐在这一代人身上显现:没有阅读较长文本的习惯;网络聊天表情达意大多以图标代替;对名著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少学生学习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拦路虎”,使每一位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和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余映潮老师在讲解《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在教学初始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本文中最难准确翻译的是哪个字词?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一名同学都认真地阅读文本,主动思考,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见解。很快,疏通课文这个教学步骤就顺利完成了,并且效果非常好,也为这节课后面的课文赏析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当这些学生完成了教师设置的提问时,同时也就收获了思考钻研过的乐趣,并进一步增强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高明的提问,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的促进者、引路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

三、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切忌“杂问”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精心设计并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发力点,转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文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计课堂提问,那么就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会,从而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钱梦龙先生依据丰富的教学实践,深入地挖掘了“提问”的内涵,他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匡锦认为: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仍然以余映潮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行文严谨、思路清晰但生动性欠缺的说明性课文时,他的教学创意是说明文思路分析能力训练。余老师设计了五个问题:1.分析第1、2两段与其后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个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个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之间的关系。五个问题通过幻灯片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在独自沉思,有的在你问我答,有的唇枪舌剑辩论起来。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每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和锻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一内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提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也给教师带来教学乐趣。当然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还要注意提问对象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在提问后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切忌为问而问,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10037)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