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同宝
所谓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生活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文就数学教学与生活如何紧密联系,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学到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就需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教材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和整理教材,重组知识。实践证明,设计富有生活色彩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室的长。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为测量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做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学生平时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提问:“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会用到什么?”这时有学生就会说是人民币。这时候可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引出:“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它。”这样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 “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
二、结合生活实际,倡导自主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听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
三、注重生活经验,鼓励勇于发现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物体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为了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四、引导深入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远离学生生活现实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说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又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
再如在教学元、角、分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五、利用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情感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利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组?每组几人?男生有多少人?再数数校园里有几棵白杨树?几个篮球场?
再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和所需涂料数量。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数学与生活成为一对教学的伴侣,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