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计算习题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习题的功能,要设计具有思维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数学思维。
一、分层推进——深化思维
1. 步步为营
在教学中,计算要在把握重点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步步为营”,从而将所有知识点“一网打尽”。
例如,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习题练习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练习题“12×5和21×5”让学生计算。提问:为什么由相同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乘上同样的一位数会出现乘积一个是两位数,而一个却是三位数?分析得出:之所以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是因为这个两位数的数字排列不一样,乘积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是由两位数乘数的十位数决定的,如果十位数乘上一位数的积是一位数,那总的结果就是两位数,反之则是三位数。
(2)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判断以下算式“234×3和432×3”的乘积为几位数。学生轻松得出前一个算式乘积为三位数,后一个为四位数。
(3) 变式练习。观察算式“345×3”的结果为几位数?学生都没有贸然给出答案,通过思考得出结果应该为“四位数”。得出结论:在判断乘积的位数时,除了前面提到的看百位乘积外,还要注意“后面乘积进上来后,该位上的数是否满十”。
(4) 深化提高。给出一个多位数254,问:如果让一个一位数与之相乘,这个一位数为几乘积时结果分别是三位数、四位数?学生得出答案:当这个一位数小于等于3时,乘积为三位数,反之为四位数。
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不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判断多位数与一位数乘积的位数要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以后计算类似的题目时,也能正确地判断出结果。同时,在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有意孕伏
在计算练习中,教师要做好“孕伏”,从而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横向拓展——活化思维
1.结论拓展
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出示练习题目:①0.26-0.16;②0.25+0.17;③8.5-5;4.8-2.8。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中的四组题目,思考在每组题目中,小数点前后的数应该怎样加减。
学生分析得出:对于这样带小数点的数的加减法,首先要保证小数点对齐,然后以小数点为线,整数与整数相加减,小数与小数相加减,对于低位上不够的,沿用整数相加减的原则向高位借1。
(3)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以下题目:①8.42+8.46;②8.54+8.58;③27.85-(7.85+3.14)。通过前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且无一出错。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练习得到的结论进行了拓展,即实现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也实现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方法拓展
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总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根本,可以说,没有好的计算能力,就无从谈起学好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计算习题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分层推进,让学生触摸到数学计算的本质,让学生在计算中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