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赛红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主动学习、乐意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抓住“兴趣点”,以趣引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师生互动中,教者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平均数问题》一课时,可从学生身边事着手。
师:“同学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将于下个月举行,我发现不少同学在课间练习跳绳,下面我们来进行跳绳比赛好吗?”
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要来表演,通过商量,男女生各选3名进行20秒的比赛,结果男生共跳21次,女生共跳18次,老师宣布男生获胜,女生有点泄气。
师:“我也来参加比赛。”
学生非常高兴,帮老师数数,最后老师把他跳的10下加在女生处,宣布女生获胜,这时男生集体抗议说:“不公平”老师及时提问:“那该怎么办才能公平?”
这时学生自动地组成讨论小组,然后进行争论辩驳,得出用平均数来解决,由此自然引入新课。课堂上全体参与,师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很快了解怎样求平均数的问题。
二、把握 “探究点”,以探引动
在师生互动时,教者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探究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从而获取新知,形成技能。
例如,“异分母加减法”一节可这样进行教学:例1计算1/2+1/3,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在愤悱之态下围绕“探究点”进行探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创设“思维点”,以思引动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在操作、探究、交流中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推导出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教者创设这一新的思维增长点,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可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这样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促动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