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应用题教学 训练数学化思维

2013-04-29 00:44刘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乙队甲队题目

刘明

在教学中总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也就是学生缺少把数学内容和实际运用相互转化的意识。仔细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脉络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就失去了后续学习的基础;二是学生的学习过于呆板,还停留在机械的模仿,缺少综合的思维能力。所以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数学化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筛选,自主编题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为依据的,但是教材并不是教学时的唯一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处理,进行一些删减和重组也未尝不可。

例如,六年级学生对分数中的“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很难区分,教师经常举例对比,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但是最后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二、细心审读,巧妙解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题之后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或者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题目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记得有一次给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需要多少天?”一般解法都是先求出每天修的米数,再求总天数,但有学生提到“3天和20%是对应的“量”和“分率”,于是我就提出:“由这2个条件可以想到什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很快得到了最简单的解法:3 ÷20%=15(天)。

三、用心思考,另辟蹊径

教师通常过于关注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解题的格式要求强调过多,学生最后得到的解题策略一般都是单一的或者是比较呆板的,因此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遇到同样题型的基本都能完成得很好,但是题型有点变化的时候就无从下手。所以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思维上只要有道理就行,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 “工程问题”的题目:甲、乙两个工程队计划修一条路,甲单独修8天完成,乙单独修 10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开工,修5天就比计划多修120米,问乙队每天修路多少米?

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的一般思路就是先计算出这批零件的总个数,再进而求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我在教学时提出:能否找出更简捷的解法?有个学生就给出了他不同的见解:这2个工程队各自完成计划的一半任务需要天数分别是甲队需要4天,乙队需要5天,而题目中2个队一起修了5天,说明乙队正好完成一半,而甲队比一半的任务多做了1天,所以2个队5天比计划多修的120米,实际就是甲队1天完成的工作量,因为甲队4天的工作量乙队要5天才能完成,因此乙队每天修的工作量就是120×4÷5=96(米)。这个不一样的解法得到教师的认可后,不少学生也纷纷给出了不一样的方法。

四、匠心延伸,拓宽眼界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传授的。因此教学时应变教学的重结果为重过程,要把课堂的视野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握住数学教学的底线,从数学教学的底线出发去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保证数学课堂最基本的“数学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任务,或者根据课堂的需要,安排与课堂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

1.在学校、农村、工厂、建筑工地进行实地测量;

2.收集自己身边或生活中应用的数学;

3.利用影长与物体高度计算高大树木、建筑物等的高度。

让学生经历这些实践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还可以使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得到激发。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思考、探索的问题。其实,只要教师具有认真的态度,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把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教学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上来,那么课堂必定会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实效,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必定增强。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乙队甲队题目
移多补少
用分式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下一个字母
是甲队的吗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一类应用题的由繁到简的解法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把球灌进自家篮筐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