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莺
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数学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曾经引发大家的争议。实际上,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载体。如果在没有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可能误入歧途、事倍功半。下面,以“口算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处理情境创新和文本利用的关系。
一、情境创新要立足于文本
我们都知道情境创设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能使数学问题寓于情境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那么,情境创新是不是等同于抛开文本,另造它炉呢?显然不是。笔者认为情境创新必须立足于文本,有效利用文本。这里不仅有直接使用教材资源和节省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基础上的情境创新,才能凸显文本的内涵和实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的主题图(如右)是运送蔬菜的场景:“赵伯伯:‘我3次就能运完这60箱,你呢?王叔叔:‘这么多(60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这些(240箱)我也运3次。李叔叔:‘(124箱)我们3人一次运完。小精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个主题图时,就提出这个运送蔬菜的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够熟悉,但选择小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游乐场或者创设购物情境,是不是很有效呢?首先,我们要读懂文本采用这个情境的编写意图。4个小场景的信息分别提出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列出4道不同的口算除法算式,即60÷3、600÷3、240÷3、124÷3。这样就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问题情境相结合,并层层推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口算到估算。而且,这个场景的呈现是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归类、发现,进而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其中涵盖了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比那些动辄游乐场、购物店、肯德基等场景有意义得多。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面窄,但也不能一味地迁就,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因此,如果没有找到能实现文本编写意图的更好的情境时,切不可贸然舍弃,另选其他情境,这样做反而吃力不讨好。有些教师就因为换成游乐场情境,由于信息指向不明,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所提问题五花八门,影响了本节课新知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充分尊重文本主题图是不是指不能越雷池一步呢?肯定不是的。教师的情境创新完全可以体现在独特的教学思路上。因为文本上的情境毕竟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要让这个情境动起来,有的教师就加入了四个人的对话配音,先整体呈现后再归类逐一单个呈现,让学生经历信息收集从整体到局部的筛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能很快从情境中产生问题,直接进入到口算除法的教学,省时高效。
另外,情境图中王叔叔这个问题的算式是124÷3,关系到除法的估算,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对此内容的选择也能体现情境创新。有的教师就很好地把王叔叔的场景换成“我们3人每人运60箱”,学生可以提出 “他们一共运了多少箱”的口算乘法问题。如此局部修改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复习蕴含在同一个情境中,唤起学生口算算理的记忆,并为新知学习中的算法之一——“做除想乘”打好基础,可谓一箭双雕。如此的情境创新立足于文本,深刻领会文本的编写意图,合理巧妙地把情境图用好、用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新要能超越文本
我们发现,许多数学课堂对课始的情境创设十分用心,当这个情境引出探究任务后,多数就弃之如敝屣,或者其后的教学就不再考虑此情境。能不能把情境创新运用在练习环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乐于参与、勇于挑战呢?这是情境创新时,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例如,“口算除法”这节课,当新课教学完成对口算除法算理和算法的探究任务后,怎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挑战欲望,而不是机械地做题目练习巩固呢?教师有必要独运匠心设计习题,化情入境,超越文本。如下:
2.口算。
90÷3 80÷2 15÷5 270÷9
900÷3 800÷2 150÷5 2700÷9
“口算除法”的练习,教材“做一做”中有两题,练习三有三题。很显然,把这些题目照本宣科地做下来,不但使学生的兴趣降低,而且不能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挑战性。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进行情境创新:以小蜜蜂采蜜作为情绪触发器,用小蜜蜂辛勤可爱的形象来设计一系列情境,三道练习题层层递进,由基础到拓展,学生的情绪通过逐级酝酿达到高潮。
第一题:小蜜蜂采蜜(口算对了,花打开,小蜜蜂采到花蜜)
30÷3 800÷2 9000÷3
150÷5 300÷6 2100÷7
学生对小蜜蜂有天然的好感,很乐意帮助小蜜蜂采到花蜜,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第二题:小蜜蜂回家(把“做一做”的第一题创新改动,设计成探究规律、对比辨析、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4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40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400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把40只、400只、4000只小蜜蜂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并配上音乐,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规律的学习中。然后出示如下算式:
40÷2=20 40÷5=8
400÷2=200 400÷5=80
4000÷2=2000 4000÷5=800
通过对比辨析,把口算除法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在练习中予以突破:不能简单地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零,就在商的末尾也添几个零。这个难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练习中巧妙地融入情感,将知识的学习化为无痕。
第三题:小蜜蜂酿蜜(有一只小蜜蜂被一朵大红花吸引住,它采到的得数是40。同学们能找到得数是40的算式吗?看谁写得多?)
( )○( )=40
此题的开放性在于让学生从结果逆向思考算式,既能促进思维的双向发展,又能打破思维定式——学口算除法只做除法练习的模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而且难度可深可浅,为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创造条件。其中,优等生甚至能够想到“800÷20”这样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因为题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如此练习设计中的情境创新无疑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情境把三道题由浅入深地串联起来,既和谐统一,又寓情于境。最后,教师还借境生情,由情入理,把课堂总结与情境对接:“同学们,学习正像蜜蜂采蜜,要采许多许多的花,才能酿出香甜的好蜜。今天,你们在知识的大花园里采到了多少蜜呢?来谈谈你的收获吧。”
总之,情境创新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才能达到情境交融、情理相生的理想境界。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