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特色专业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地位,从特色专业内涵、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建设机制与思路等方面提出特色专业系统化建设思路,并以北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介绍了特色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系统化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1-03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人们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高职院校的特色是通过专业特色体现出来的。拥有特色专业、专业有特色是实现高职院校创建品牌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实现都是高职特色专业的能量释放的延伸。当前,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正努力在一定范围内创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主干专业有特色。创建专业特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系统化建设理论,努力形成适合地方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理论与思路。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教育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其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不断调整、锤炼而形成的一种优势或强势专业。特色专业“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同类型院校中大家兴办的比较多的专业中,自己办的专业质量最高、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此类专业称为“优势专业”;二是在同类院校中大家基本上没有举办的但是市场用人需求量大并且自己办得有声有色的专业,此类专业可称为“急需专业”;三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备一定办学规划,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服务区域产业行业方面颇具示范的专业,此类专业可称为“特色”。这三类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能服务好区域内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等。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评价高职院校专业是否有特色是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严格来说,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评价标准应围绕八个方面进行,即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监控与评价。这八个方面即为特色专业的构成关键要素。图1是特色专业的结构模型。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经之路、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和中心环节。专业设置是基于高职院校现有软硬件资源和办学经验,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新增或调整或淘汰专业。课程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教学场地、教学效果评价等中观环节与具体实践工作岗位(群)对接的程度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从微观环节探讨高职教学与工作任务对接的一种改革。实习实训是实现特色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与即将工作的岗位要求对接的最后一环。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从团队合力和个人综合职业能力角度考虑如何建设师资的问题。社会服务是体现特色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所在。监控与评价是从精细化管理角度的长期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监控与评价贯穿于特色专业建设整个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社会服务是目标,监控与评价是保障。特色专业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专业设置为方向,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习实训为驱动,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这些因素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校企合作是宏观建设、课程建设是中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手段为微观建设,其他是背景和支撑的必要条件。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机制
(一)建立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的专业设置机制。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从源头上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很好就业就是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围绕区域支持性产业、重要产业、新兴产业来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教师企业挂职、招聘会、产业园发展、市场调研、国家政策等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办学情况来开设新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坚持长线专业等。专业建设区分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按不同类别进行建设与发展。
(二)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头戏,不应只是一个团队或哪个部门的事,应当成为学院各部门重点关注并给予支持的对象。首先,特色专业建设应当纳入学院今后3~8年的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面向,使特色专业有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其次学院出台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同时每个特色专业应当有其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明确1~3年为阶段的具体发展措施及需要的资源支持,进而将特色专业建设细化到学院每年的工作计划,使学院内各部门都能清楚自己的年度任务,从而能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特色专业建设要以项目方式明确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团队,在建设之初应保障、人员、信息的支持,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验收。
(三)建立专业团队发展机制。结构合理、能力强素质高的协同专业团队是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学院层面应当建立专业教师成长的通道,制订专业教师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等,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育纳入学院今后发展中的重要事情常抓不懈。教师的发展应同专业发展协调同步,让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成长,让专业建设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另外,制定青年教师考核与奖励机制也尤为重要。
(四)建立特色专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特色专业建设是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点,是学校特色和品牌实现的载体。学院建立对特色专业经费投入的制度,确定好3~8年来专业建设的目标、经费分阶段或分项目的投入比例,确保学院对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五)建立特色专业考核评价机制。特色专业是通过学校外部的评价和认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故特色专业建设成效应当由校内外专家、合作企业骨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毕业生共同给予评价。特色专业评价标准可以是分层次的,即有国家层次、省级层次、校级层次或区域层次。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专业发展阶段提出不同层次建设目标,以便科学合理开展专业建设,实现阶梯式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不同层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可以分别参考国家、省级有关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进行个性化制定,其中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最低层次并适应当时学校专业建设背景。
三、北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系统化建设的实践
北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以来,努力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行业产业、支柱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海洋经济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突出海洋经济特色。2010年广西政府明确提出打造“14+4”产业集群,北海市也明确提出了三大千亿元产业和十大重点发展产业。北海职业学院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了认真细致调研,科学分析自身优势,修订了学院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电子信息技术、旅游商贸、经济管理、文化与传媒类专业为主体,构建宽口径专业平台,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体系。
(二)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为了带动广西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广西于2011年开始推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北海职业学院围绕北海作为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成功申报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为区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北海职业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趋势,从2011年起开始建设一批院级特色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对接北海历史文化名城和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北海港口与物流产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对接北海房地产业、营销与策划专业对接北海商贸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这些特色专业已有较好影响,在招生、就业和社会声誉方面都已显示出其特色。2013年北海职业学院将启动第二批院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培育专业建设骨干。中青年教师是高职学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针对北海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较多、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学院系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高计划,有效、有序开展教师培训。2011年9月北海职业学院出台了基层教学管理团队设置方案,以专业(群)为主体来组建教学团队,聘任专业主任,明确教学团队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不同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培育教学团队、提高管理效率。2012年学院又进一步修订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提出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明确考核要求,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师提升能力。2013年学院将教师不同类别的培训、学习、挂职纳入学院重点工作,对教学单位和人事部门提出了量化考核要求。
(四)搭建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桥梁与平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深入合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北海职业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搭建的校企对话平台,得到了政府从政策、经费和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北海五大园区(北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兴技术园区等)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将五大园区拓展成为学院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
(五)突出特色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特色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广泛的社会价值,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评价专业建设效果的根本标准。北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与合作企业采取订单班形式、企业课程嵌入形式开展深入合作,确保特色专业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如酒店管理专业与香格里拉酒店合作、港口专业与北海港钦州港合作。二是教师以科技术开发类项目为载体解决企业技术难关,如港口专业承担市科技局和企业委托的科技研发项目。三是开展面向社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四是主动承担或参与市级重大专业类比赛、调研课题及会展,如2012年完成了市级调研课题1项。五是实训室对外开放,如酒店管理专业将实训室与对外经营的咖啡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实训。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当系统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形势发展修订学院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通过制度建设协调各部门关系,努力形成合力,力求每个院校形成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一批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蒋主力.“特色强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李业明,李桂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3]曾宪文.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溯源及其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周建松,王琦,方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金顺姐.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5)
[6]孔德兰.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化建设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7]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2012(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94)
【作者简介】汪卫星(1974- ),男,安徽人,北海职业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制造企业信息化。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