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指导思想,也是各界关注和学习研讨的重要思想。本文用哲学视角简要从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发展观的哲学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等三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浅显哲学解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6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29-03
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根据新时期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汲取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我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时代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当今发展的诸多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在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哲学视野,注重对其哲学内涵的思考和把握,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也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在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具体实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由毛泽东等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它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由邓小平主要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它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证明了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不同阶段面临的任务形势都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出现新成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毛泽东思想给我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则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高举起一面大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新时期下党对自身建设的反思。
而在当今社会,风云再变。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重创了我们同胞的家园,也让我们的心灵饱受创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大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备受压力……种种困难内忧外患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种新形势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历史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全面贯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发展观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用发展的观念研究分析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系统性的理论认识。挖掘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必须要首先理解发展的哲学内涵。
(一)发展的哲学思考
发展是事物上升的的运动变化
发展是事物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一个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过程。它与变化不同。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方向,变化可能是一种上升的运动,可能是一种下降的运动,也可能是一种平向的运动。发展是一种上升或前进的变化。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而中国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得出来的一条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规律正确把握的发展之路,是一条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道路。
发展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由此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准备过程尤为重要。但仅仅有量变而不发生质变,我们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是一个正确把握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过程,是一定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超越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宏观指标全面飘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然而正如党的十七大中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观念落后,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简单坚持以速度为中心,牺牲资源环境搞经济发展,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今社会问题凸显,“药家鑫案”等都是不平衡发展问题下的畸形产物,群众的价值观亟需科学发展观引导,这就需要采取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切实解决不平衡发展中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李刚案”以及网上屡爆不止的官员丑闻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书应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立党执政的第一位。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需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因此,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在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的质变过程中的前进的、上升的,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整个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但这一取代过程又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仍在扩张,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在新时代面临着艰难挑战,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们牢记科学发展观,把之应用到实践中去,坚信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二)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发展观则是从人的主体出发对客观发展过程的一种观念。要使发展过程向人为设想有利的方向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最适合中国发展的发展观。
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人民是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人民。在中国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追溯到,民本思想由来已久。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见证了殷商的灭亡后开始反思民众的历史作用。“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倡导顺应民心,重视民众。“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力量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之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一语道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谁则载舟,水则覆舟”。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经过“天本”、“神本”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缓和了当时统治者的暴政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则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没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而科学发展观中核心的以人为本确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也是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上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客观来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抵抗封建暴政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这些积极方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共性的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
(二)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哲学内涵
这里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某些人,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三)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哲学内涵
“本”在哲学上有多种理解,而这里的“本”的哲学内涵是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一般理解为事物的根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本,人最重要,人最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四)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提出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是一种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离开人民群众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发展就无可谈起,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创造并改变着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历史。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正确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兼顾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多种需求,实现人的价值,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明确指出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就在于提出了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之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价值观念上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的价值不是经济发展,也不是文明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科学发展观从实践哲学的高度,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决定力量、历史创造者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倡导把以人为本是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标准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人类活动创造了文明,而人类创造文明发展社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是个根本。因此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的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思考,而不仅仅是从简单的片面的经济发展或其它角度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总结党在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科学发展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一种对中国模式的时代展示。
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均不同程度的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可见如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践中去,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也将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深入挖掘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也就有了世界的眼光和时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