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青
摘 要 物价是民生大计,关系着社会和谐与生活小康的重要方面。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在通胀预期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稳定物价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关键词 物价 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市价格水平呈持续上扬的态势,特别是菜价、肉价的持续走高,让普通老百姓直感生活成本增加、压力加大。物价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一、当前我市物价上涨的特点
自2010年初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直居高不下,2010年上涨3.0%,2011年上涨5.2%,2012年上涨2.8%。本轮价格上涨的特征主要还是结构性上涨的因素在推动,但是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价格上涨压力在加大,因此也要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来看,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价格和部分垄断性商品价格上涨较快,食品类中又主要是粮食、油脂、蛋、水产品和蔬菜等价格上涨最为明显,分别上涨2.5%、8.8%、5.5%、7.1%和19.5%。如下图:
二、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变化制约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着市场物价的变动,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由于粮食作为人们消费的生活必需品,缺乏消费的价格弹性,几乎没有替代商品,因此,无论粮食的价格怎样,消费者的粮食需求量都是相对稳定的,当供应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粮食需求时,市场就只有通过涨价来使得市场运行达到均衡。从2006年以来,我市粮食产量增长甚微,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市粮食产量93。37万吨,与1993年的水平相当,而1993~2012年我市的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21.4%的增长,粮食明显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二)国际因素。
1、成本推动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渐走高,市场价格来自成本推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石油及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一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统计,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55%,已超过美国。石油作为最基本且必需的自然资源,使用范围涉及到众多领域,其价格的变动也就间接影响了其他商品的价格,石油价格上升引起其他商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我国现阶段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2年已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超过全球交易总量的60%。三是金属及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50%,而其价格五年涨幅超过600%。自工业化起步以来,我市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加,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进入明显重工化的阶段,对原油及金属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原油价格、矿产品价格的波动就会很容易影响到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当前,我市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石油价格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作用。
2、人民币升值因素。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各种经济行为都必须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受到国际经济行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已给我国原油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带来了上涨的动力,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变动。2011年12月,美元对人民币月平均汇率跌至6.2254,对比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前的2005年6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2.9%。在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的背景下,物价水平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上涨了,但国际计价货币是美元,国内重要商品、原材料都来自国际市场,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疯狂上涨,上涨幅度超过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国内物价也就随之持续攀升。另外在资本市场供求方面,自2010年10月以来,亚洲等新兴市场正面临相当严峻的资本流入,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国际游资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更多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增加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还会引发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国内因素。
1、政府调控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近几年来我国为保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流动性过剩。
2、货币扩张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为了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扩张政策。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1998年增长了12.6%,此后逐年上升,截至2012年末,廣义货币(M2)的总量已达到96.90万亿元,比1998年末增长了8.27倍。货币超量供应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大增,此时,如果市场供应量不能满足增长后的购买力需求,市场只有涨价,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四)影响物价变动的经济计量指标。
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态势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领域过剩的生产能力已经基本上消化掉了,在这种状况下,只要投资增长比较快,或是出口增长比较快,甚至是国际上的能源价格上涨比较快的情况一出现,都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比较高。河源地处外源型经济比重较大的广东省,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国际价格变动对河源市场价格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工业品价格指数等指标都是我市物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当前我国总需求增长较快,总需求的膨胀始于投资膨胀,从2003年起,我国的投资增长率都在20%以上,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经济增长的两个来源是投入资源的增加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如果仅靠投入资源的增加来维持增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长期的高增长是不可能维持的。随着投资需求的快速扩张,相对贫瘠的资源在长期来看难免捉襟见肘,由此引发的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的紧缺就会导致价格的上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是存在滞后性的,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曲线滞后半年左右,其走势就能跟CPI走势基本吻合,这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2、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可支配收入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会刺激居民消费,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对CPI产生向上的推动力。近几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呈逐年提升态势,推动了居民消费价格连续攀升。
3、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根据经典的货币理论,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T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价格水平,T为实际产出。当T、V保持一定时,平均价格水平P则由货币供应量M决定,于是在讨论CPI走势的时候,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就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IPI)。
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价格全面上涨的诱因,最终从生产资料领域传导到消费品领域,将使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尽管下游产品竞争激烈,但是作为上游产品价格指数的PPI对于下游产品价格指数CPI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传导作用,而且随着两者之间偏差的不断扩大,PPI向CPI的传导能力将逐渐加强。因为当下游产品生产商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消化上游产品涨价所引致的生产成本上升,下游产品生产商只有依靠提高产品售价来保持基本的盈利水平,此时CPI的上涨则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应当重视PPI对于CPI的传导作用。
三、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实际利率小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老百姓将大部分的结余资金都存放在银行,一求安全,二求保值增值。但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银行存款实际上是负收益的。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2011年末的存款利率为3.5%,扣除2011年全年5.2%的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为0.7%,实际利率小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普遍下降。
(二)物价高企导致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民以食为天,而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恰好是食品的价格,它直接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由于粮食、油、肉、禽、蛋和蔬菜等必需品价格持续较大幅度的上涨,使得低收入阶层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2012年河源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4.1%,其中因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支出增幅就达10.4%,占了消费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部分居民甚至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可以说,食品涨价直接导致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活压力明显加大。
(三)物价上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农资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民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提高过快,而粮食和经济作物价格却上涨缓慢,购销价格涨幅倒挂,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资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了农民的种养积极性。现在国家出台的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虽让农民得到了一定实惠,但农民家底薄,收入增长缓慢,抗风险能力低,物价大幅上涨导致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物价上涨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物价上涨虽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收入增长,但涨价后的几年居民收入增长会有所减缓。因为国家会采取一系列包括收紧银根在内的控制物价上漲的政策措施,在控制物价和发展经济方面寻找平衡点,减缓经济发展速度,这将影响今后几年居民收入的增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9
[2]白景明,周雪飞.《谁在牵着物价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
[3]索洛等著,张晓晶、李永军译.《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4]刘元春等著.《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