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重在调升降的辨证分析

2013-04-29 18:31杨秀秀张义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理病理

杨秀秀 张义明

[摘要] 本文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即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以及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的升降失常,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脾胃病重在调升降的学术思想,并拟定“益气健脾,温阳健脾,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等12种辨证治疗方法。

[关键词] 脾胃病;生理;病理;调升降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01-03

脾胃升降运动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以此说明脾胃的升降功能关乎到人的寿夭。后李东垣[1]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关于脾胃的升降运动的理论,提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张元素则以升脾气,补脾气、脾血,燥脾湿;降胃气,泻胃实,攻胃积为治疗脾胃病的治则[2]。笔者拟从脾胃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强调调升降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环节。

1 脾胃的生理特点

1.1 脾的生理特点

脾主升清、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脾属土,位居中央,上通心肺,下连肝肾,既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元气滋生之本。所谓“升清”,就是化生和升发清阳之气。清·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清阳得升,元气充沛,则脏腑均得其养;浊阴得降,则糟粕废气均得排除。若脾气不升而反降,饮食不能运化,则出现腹胀、呕吐、纳呆、腹泻等症,甚则出现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

1.2 胃的生理特点

胃为六腑之一,其气主降,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之后,其中清者,经脾散精,上输于肺,敷布周身;其中浊者,则在胃气的作用下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入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若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出现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又可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甚至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

2 病因病机

2.1 饮食所伤

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酸辣不洁之物,易伤脾胃。《难经·四十九难》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脾胃互为表里,病时互相影响,如《脾胃论》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说明饮食不节,首先胃病,胃伤而后脾病。脾胃均伤,则受纳、腐熟、转输、传导、运化等功能失常,而出现痞、闷、胀、痛、呕吐、泄泻等证,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同时,由于脾运失职,水谷精微不得敷布,营血不足,脾土不能尽其灌溉之职,而出现四肢萎弱,肌肉消瘦,甚至出现少气乏力等全身虚衰症候。

2.2 七情所伤

七情中忧思怒三志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忧本肺志,忧伤过度,伤及肺脏,肺病及脾(子盗母气),故致脾病。思为脾志,张景岳云:“苦思难释则伤脾。”所以说,忧思伤脾,脾气既伤,化源不足,气血亏乏,心神失养,多出现心脾两虚证候。怒为肝志,怒则肝气过旺,必乘脾土,导致肝脾不和证。

2.3 寒湿侵袭

在六淫中,寒、湿之邪郁脾脏的关系较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寒湿均属阴邪,其性凝滞收敛,既损伤脾阳,又阻碍气机,使脾胃升降之职减弱或丧失,如食凉饮冷,久处湿地,或外感雨露等等,脾土被困,遏伤中阳,脾运失健,则出现畏寒、纳呆、腹胀、腹痛、腹泻等证。另外,湿邪内蕴日久,因人的体质不同,有的湿郁化燥伤津,导致湿证兼燥;有的湿郁化热,导致脾胃湿热而出现黄疸。

2.4 燥邪伤胃

胃为阳腑,其性主燥,喜湿恶燥,故燥邪为胃的主要致病原因。若过食辛辣、或燥邪入里,胃阴受伤,则出现口干、口渴、便秘等证;若胃阳素强,加之七情郁结之火相并,耗津伤液,致使胃腑阴血亏乏,出现消谷善饥、噎膈反胃等证。燥伤胃络,则胃痛,吐血等。

2.5 其他因素

因脾为后天之本,很多因素可导致脾气虚衰,如素体虚弱、劳倦过度、病后失养、久病不愈,均能造成健运失职,脾胃虚弱。虫积日久,耗伤气血、阻塞肠道、扰乱气机、影响健运,终致脾胃虚弱,气血双亏。

尽管病因各异,但引起脾胃病的病机确不离升降失常。临床上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升降失常的基本病机不外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和升降反常3类:(1)升降不及。是脏腑虚弱,运行无力,或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使升降作用减弱。如脾气主升,脾气虚弱,则清气不升而头昏、便溏;又如大肠以通降为顺,若气虚传导无力,则糟粕停滞而为便秘等。以上皆升降不及所致。(2)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其程度已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的病理现象。如胃、大肠,均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通降太过,就会出现泄泻稀便等症状。(3)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与其正常趋势相反的病理现象,即当升不升,反而下陷;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如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发生泻泄、脱肛;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出现呃逆、呕吐等。

3 辨证论治

3.1 脾气虚弱,升清失常

脾气不足,健运无力,升清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精神疲乏,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见肥胖,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党参、茯苓、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薏苡仁、莲子肉各12 g,陈皮、砂仁、桔梗各6 g,炙甘草4 g。

3.2 脾阳虚弱,温运失常

脾阳虚弱,温运无力,升清功能失常,臨床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稀,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宜温阳健脾。方选理中汤加味(《伤寒论》)。方药组成:人参9 g(或党参15 g)、白术15 g、干姜6 g、茯苓15 g、山药15 g、砂仁10 g(后下)、附子6 g、炙甘草3 g。

3.3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

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征候,又称脾气下陷。临床表现为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至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声低懒言,动则气坠,头晕目眩,食少便溏,面白,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治宜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茯苓各10 g、当归9 g、陈皮、柴胡、甘草各6 g、升麻3 g。

3.4 寒湿困脾,降浊失常

由于寒湿内盛,阻困中阳,使中焦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的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妇女白带增多,舌胖苔白腻,脉濡滑或濡缓。章虚谷云“脾气弱者则湿自内生,湿盛则脾不健运。”治宜健脾运湿,升清降浊。方选胃苓汤(即五苓散合平胃散)(《证治准绳》)。方药组成:苍术、白术、茯苓、猪苓各12 g,桂枝、陈皮、泽泻各9 g,厚朴、甘草各6 g,生姜5片,大枣5枚。

3.5 湿热蕴脾、降浊失常

由于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征候,又称中焦湿热、脾胃湿热。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肢体困重,大便溏泻不爽,小便短黄,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选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药组成:茵陈15 g,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12 g,白寇仁、滑石、木通、黄芩、连翘、藿香各9 g。

3.6 胃阴亏虚,和降失常

由于胃阴不足,失其濡润,失于和降所表现的征候。临床表现为口咽干燥,饥不欲食,胃脘嘈杂,或痞满不舒,或胃脘隐痛,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治宜养润胃阴,降逆止呕。方选养胃汤(《临证指南》)。方药组成:沙参15 g,玉竹、花粉各10 g,桑叶、麦冬各9 g,生扁豆24 g,生甘草3 g。

3.7 脾胃寒凝,通降失常

由于寒邪犯胃,阻滞中焦,腑气不通,脘腹冷痛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冷痛,遇冷加重,得温则轻,伴呕吐清水,大便不通,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宜温阳散寒,通降行滞。方选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药组成:大黄15 g,黑附片12 g,干姜10 g,人参9 g,甘草3 g。

3.8 脾胃实热,通降失常

胃火炽盛而表现的实热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拒按,渴欲饮冷,或消谷善饥,或食入则吐,或见口臭龈肿,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有力。治宜清胃泻火。方选清胃散(《脾胃论》)(《兰室秘藏》)。方药组成:生地15 g,当归9 g,丹皮9 g,黄连、升麻各6 g。

3.9 肝气犯胃,疏降失常

肝气郁结,木克脾土,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及两胁胀痛,嗳气太息,烦躁易怒,胸脘痞闷,纳呆腹胀,舌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气。方选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方药组成:陈皮、柴胡各9 g,川芎、香附、枳壳、白芍各6 g,甘草3 g。

3.10 食滞胃脘,通降失常

由于食饮停滞胃脘而表现的食积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胀疼痛,嗳腐吞酸,干呕纳呆,有明显暴食暴饮史,吐后痛满则减。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浊。方选保和丸(《丹溪心法》)、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苍术15 g,厚朴10 g,陈皮10 g,半夏10 g,山楂15 g,六曲15 g,连翘6 g,莱菔子6 g,云苓10 g。

3.11 木克脾土,升降失常

由于肝气郁滞或肝气横逆,乘其土位,脾胃受制,气机失调而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腹泻,且因情志异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常引发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嗳气少食,善思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白,脉弦。治宜抑肝扶脾,升清降浊。方选痛泻药方(《景岳全书》引刘章宜方)。方药组成:白术15 g,白芍12 g,陈皮9 g,防风6 g。

3.12 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由于邪在胃肠,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等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满,有灼热感,口苦心烦,口渴欲饮,或呕恶欲吐,泛酸嘈杂,腹中冷痛,便溏或饮冷即泻。舌红苔黄,脉沉弦或弦滑。治宜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药组成:半夏12 g,黄芩9 g,干姜9 g,人参9 g,甘草6 g,黄连6 g,大枣5枚。

4 结论

总之,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脾胃的升降运动。脾主升胃主降,升者,水谷之精气;降者,饮食之糟粕[3]。清阳得升,元气充沛,则脏腑均得其养;浊阴得降,则糟粕废气均得排除。脾胃病的病机责之于其升降失常。若脾气不升,则出现腹胀、呕吐、纳呆、腹泻等症,甚则出现中气下陷等症;若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张小萍[4]运用调理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慢性肠病,注重脾升胃降,疗效显著。蒋凯[5]治疗胃痛、胃胀等胃部不适病症,常以降胃为治疗大法,每获佳效。魏玮[6]在调升降治则的指导下,通过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而恢复脾胃功能,有力拔千钧之功。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脾胃病重在调升降的思想,并拟定“益气健脾,温阳健脾,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等12种辨证治疗方法,希望对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参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剑发,宋炳礼.李东垣“脾升胃降”学术思想的阐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2):3-4.

[2] 陈焉然,龙慧珍.张元素论治脾胃病经验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119-1120.

[3] 李冀,毕君辉.浅析脾胃气机升降[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5,22(6):1-2.

[4] 高生,王茂泓.张小萍运用调理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J].江西中醫药,2010,12(12):14-15.

[5] 蒋凯,鲁嵬.蒋凯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291-292.

[6] 魏玮,郝建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机制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0,29(1):41-42.

(收稿日期:2013-03-13)

猜你喜欢
生理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家禽生理和一般饲养管理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51例猝死尸检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
病理医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