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根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和个性张扬的舞台,提高阅读的质量呢?我校的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按照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的顺序探索出了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个性化预习策略
由于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差异,预习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预习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在预习时,我们不给学生布置详细具体的预习作业,而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预习。
收集材料进行预习。有些课文来自一定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有些课文知识性比较强,这时可以采用收集材料的方法进行预习。比如在讲《开国大典》一课之前,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来收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人民群众见到毛泽东主席时的心情。
突破字词进行预习。有些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是阅读、学习的障碍,这时可以把预习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的意思上。
标注批注进行预习。在预习时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可以采用标注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比如讲《古诗三首》时给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先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再了解诗人做诗时的背景故事,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批注在书上,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二、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个性化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起点,这个环节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欲望和潜能。
例如:教师在执教《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播放《歌唱祖国》这首歌,伴随着音乐,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怎能让人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开国大典的空前盛况。”这样的导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个性化阅读之中。
个性化自学。这个环节,我们不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逐句的分析,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一个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整体感悟、潜心探究、联想沟通。学生自学探究之后,在全班或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
自学提纲开放化。在设计自学提纲时,我们不给学生提供空间狭小、答案唯一的确定性问题,而是从体验、情感、想象的角度设计出一些促进学生个性思考的主观性问题,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空间。
例如教学《梅兰芳》一课时,老师设计下面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②用“——”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并在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读书感受。
自学形式多样化。个性化自学,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上,也应该表现在学习形式的多样上。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就可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自学时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交流自学情况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自学之后,要及时交流汇报自学情况,不把交流汇报当成好学生的专利,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在小组交流时,由小组长负责,每个学生都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时,各组推荐发言人,发言人要轮流来当。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了个性化自学的实效性。
个性化质疑。在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积极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又有讨论的价值,教师再让全班交流。质疑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精彩的课堂不在预设,而在生成。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珍视这些闪耀着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准确把握有价值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讨论。例如《两小儿辩日》,学生在自学课文内容后,教师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发问:“他们俩到底谁说得对?”“太阳究竟是离我们远还是近呢?”“孔子为什么无法解释呢?”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告诉学生因为当时科学水平很有限,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无法解答两小儿的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已不是难题。大家想不想一探究竟?这时教师带领大家上网搜索答案,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能够提在关键处,提到点子上,而有的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所以,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关键之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知道了在哪些地方质疑,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山海关》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重点句“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老师先让学生读句子,然后问学生哪些地方不理解。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体魄指的是什么?”“忠贞的灵魂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进而加深了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所以说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个性化反馈。反馈时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说感受体会。每学完一课,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能让学生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学习方法策略、受到的教育等方面谈感受、体会。例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有的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来谈,说出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有的从人物品质来谈,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的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来谈,指出文章运用了倒序的写法。
提供发散性问题。提供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学完《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雨过后,昔日美丽的小山村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联系课文想想大雨都带走了什么?学生再次回顾课文,体会到了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见底的小河,婉转歌唱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鱼儿,大大小小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家具,这些全都被洪水冲走了。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增强。
复述课文。这是一种全面总结的方法,请学生对照板书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把课文复述一遍。
课堂练笔。反馈时可以采用课堂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这种形式使学生有了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能够在练笔的过程中自由驰骋、放飞思想。
三、个性化课外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为了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我们在课外个性化阅读策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查阅收集资料。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完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收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之后让学生找来《三国演义》读一读。
营造个性化课外阅读氛围。在班级设立读书角,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学生多借书、多读书。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里设立家庭书架,定期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
精选个性化的阅读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适合阅读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
开展个性化读书交流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课本剧表演、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读书成果,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共同写阅读感受,填写学生课外阅读自学卡片,卡片中有优美词句摘抄、主要内容概述、学习心得体会、精彩片段仿写等内容。让学生在共同阅读过程中动口读,动脑想,动手写。
总之,个性化阅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对话,使学生个性在课堂上灵动飞扬。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探索个性化阅读 打造生命课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