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还原生活的情境,追溯生活的本质和真实,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认清和扮演好政治教师的多元角色则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此,笔者提出教师应成为课程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者、课堂生活探究活动的策划者、课堂生活能力提高的促进者和课堂感悟生活真谛的引导者。
关键词:生活教育;新课程;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了,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本文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基础上提出,高中政治课堂应还原生活的情境,从而体现学生的生活主体,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认清政治教师的角色、摆正教师的位置”则成为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生活教育中教师多元化角色的背景思考
1.教育改革的应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十多年,改革的成效显著。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冲击较大,不仅逐渐理清了课堂“教”与“学”的關系,而且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认识上更加深刻,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角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教师的定位,一改往日大包大揽的作风,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2.生活教育的思想魅力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种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他的生活大智慧,其前瞻性和教育价值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3.政治教学的题中之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所以,政治教师不能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应实现由单一角色走向多元角色,由主体走向主导的转变,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者、学生生活情景再现的设计者等多元角色,促成教师角色的华丽转变。
二、生活教育中教师角色多元化的实践及思考
1.课程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者
陶行知主张“活教育”,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虽然政治教材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所选用的材料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材料总是用某市、某人等替代,不能兼顾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所以,政治教师要架构起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桥梁,主动担负起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角色。
(1)活用教材,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陶行知认为,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这是他在生活教育理论的统领下,从生活实际所需出发,从“实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的定位。因而,我们既要善于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创造性、个性化地使用,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在本框的开头设置了“如何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探究问题。笔者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处理,重新设置了生活情境,即从2013年吴江区市民关心的民生问题谈起,联系我们的市长做出的很多努力,进而展示我们的医疗、交通、住房等诸多变化。在原来问题设置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如果你是吴江区的区长,你要如何做令人民满意的实事”等问题。学生感觉对这段教学的内容亲切,因此印象深刻,积极参与。通过问题的设置,把素材当中的可用因素都充分挖掘出来,使教材的开发达到最优化。
(2)着眼本土,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生活中的政治教学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所能利用的本土素材都可以说是课程资源,如吴江县志、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正如陶行知说过的:“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教学中的乡土资源,为教学服务,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时讲到了就业问题,向学生展示了吴江人才市场的发展轨迹,联系吴江市经济开发区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发展。这节课展现了真实生动的本土资源的优势,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敢于实践的积极性。要做到“社会即学校”,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积极地开发课内外的各种有效生活资源,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课堂生活探究活动的策划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即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设置的生活情境里自主探究,并且捕捉即时生成,从而完成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成为整个生活探究流程的设计者、策划者和探究过程的调控者。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投资理财的选择”时,在具体分析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以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自主设计和规划了“你如果有100万该如何投资”的生活场景。由于话题贴近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并且在自主探究中,逐渐掌握了书本知识。同时,在教学现场还进行了填写调查问卷和在平台上开展对疑难问题的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生活经验体会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3.学生生活能力提高的促进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他便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这也是我们政治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习不仅是个体认知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将学与用相融合,坚持学以致用,把政治知识生活化,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政治知识走向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成为学生提高生活能力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协助者。
例如:笔者在讲授“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时,设置的具体情境是“2011年吴江市盛泽镇用生态理念发展经济,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等统筹考虑,对节约环保型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坚持整治,并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扶持”,让学生分析情境中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又设计了“如果你是镇长助理,你会给镇长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等问题。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在参与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
4.课堂感悟生活真谛的引导者
要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上升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政治课程同样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实现生活化教育和情感升华的有效结合。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通过政治教学,教师让身边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新课程所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明灯。
参考文献:
[1]黄晓玲.试论陶行知的教材思想及现实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05).
[2]邹尚智.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