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青
长期以来,青海民和县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面对现实,民和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规模种植玉米,最终通过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就玉米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学习,总结如下:
一、主要病害
1、玉米茎腐病
症状:甜玉米茎腐病常由几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一般发生在甜玉米的吐丝后期,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即“青枯型”常出现在暴风雨过后,或天气有大风,经过2~3天叶片失水呈青枯萎蔫状。慢性型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腐嗅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髓部中空,易倒伏,果穗下垂,籽粒干瘪。病原:欧文氏杆菌细菌。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2)轮作,合理密植;(3)科学施肥;(4)化学防治:施得乐1000倍喷茎基部,青枯灵或青枯停1000倍灌根。
2、玉米青枯病
病原:鞭毛菌亚门真菌,玉米腐霉病菌。症状:玉米拔节期整株青枯死亡,剖开茎基部,可见髓部变褐色,发病后期有镰刀菌伴生。防治方法:金雷多米尔1000倍、康正雷1000倍或盖克1000倍灌根。
3、玉米纹枯病
在叶鞘上出现污绿色长椭圆形的云纹状病斑,很象开水烫伤一样;以后病斑逐渐增多,互相连成一大块不规则的云纹,然后向上部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可以危害至顶部叶片。病原:由玉米纹枯病菌引起,属真菌。防治方法:纳斯津1000倍、达科宁800倍、禾果利1500倍或使百功1000倍喷雾。
4、玉米小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锺形,黄褐色、灰褐色。有时病斑上具轮纹,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病原:称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有性阶段称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传播途径:温度高于25度和雨日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5、玉米大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焉,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病原: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防治方法:病发前用品润500~600倍,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喷三次;阿米西达1500-2000倍可达预防、治疗和铲除的效果;治疗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纳斯律1000倍或特富灵5000-7000倍喷雾。
6、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穗病),
症状: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防治方法:甜玉米易染病,尤其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重病田实行2-3年的轮作。田间出现病瘤后,及时清理深埋,适时深耕以减少病源。化学防治: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纳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喷雾。
7、丝黑穗病
丝黑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受害株有的矮化、有的多蘖、有的簇生。雄穗花器全部或局部变形,形成病瘤,外被白膜,里面是结块的黑粉,即厚垣孢子。除苞叶外,雌穗全部变成一团黑粉,内有很多乱丝状的残留寄生组织。一株发病,全部果穗及潜伏果穗均感病。化学防治:种子消毒:(1)适乐时1000倍拌种,(2)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浸种。营养杯土土壤消毒:必速灭1公斤拌10000公斤的营养土拌匀,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20--25%,盖塑料膜薰土一周,然后揭膜散气一周,装杯播种。
二、玉米主要虫害的危害情况
1、主要害虫:玉米钻蛀性害虫: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玉米刺吸性害虫:玉米蓟马;玉米蚜;叶螨。玉米食叶性害虫:甜菜夜蛾。玉米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应大力推广。具体措施有:选择良种、合理密植、推行轮作、调整播期、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时应充分粉碎并深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烂,减少病虫积累。
(2)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今后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利用赤眼蜂和Bt乳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释放赤眼蜂,设置释放点15~45个/hm2,将放蜂器具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即可。也可以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或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Bt、白僵菌液灌心。另外,大面积实施灯光或性诱剂诱杀技术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方法,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
(3)化学防治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以较好地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而且用药少、成本低、易操作,关键是要根据病虫种类选好高质量的种衣剂。防治蓟马、灰飞虱和玉米病毒病可用70%吡虫啉拌种,或70%吡虫啉与辛硫磷混合拌种。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防治适宜时期及时施用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将病虫控制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严重危害[4];如苗期蓟马可用锐胜种衣剂包衣,或出苗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在有虫株率5%时进行喷药防治;苗期食叶害虫(甜菜夜蛾、黏虫)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等高效农药,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药,而且喷洒药剂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确保喷匀喷透;玉米螟应在喇叭口期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颗粒剂丢心,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悬浮剂90mL/hm2对水900kg喷雾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