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润物无声

2013-04-29 00:44高天民
投资有道 2013年9期
关键词:李阳文人画花鸟画

高天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对于我们观察青年国画家李阳的作品是很有帮助的。这首诗生动而细腻的描述了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开始在春雨的浸润下悄然复苏的状态。那“潜”与“细”,把春雨润物的动态和万物沐浴春雨后复苏的生命症候描写的含蓄而富有诗意,给我们以充分的想象。我们正是在这种想象中还原个世界一个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并使我们为之而感动和感激。当我们以如此感动和感激之情观察李阳近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是他的趣味,他的感受,他的表现,都恰似春雨润物般的遣人心思,沁人心脾。

李阳是山东人,经历看似简单,但却富有意味。作为齐鲁后代,他在本性上传承了古文化之邦的文明基因,而他对传统中国画的真正领悟却是在灵秀的江南开始的。

当我们今天谈起中国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时空的错位,在人们都在使用“中国画”这个概念的时候,却可能谈的并不是一回事—究竟是传统的那个中国画,还是如今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符号的中国画(水墨画)?概念上的分歧反映的是观念上不同的认知,即“中国画”是否具有现代的可能性?尽管这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却直接影响到当代艺术家,尤其是青年画家,对“中国画”的态度和抉择。李阳的抉择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当代艺术的清醒判断。他认为,传统和当代并不只是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把握住时代的精神,传统的并不一定是不合时宜的,在传统中也能赋予当下的内容。而当代的也不一定都是创新的,在形式的新奇之下可能意味着审美内涵的匮乏。所以他认为,当代水墨以一种实验精神丰富了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探索中国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传统水墨讲究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主题,这一生命精神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或许更需要迫切的回归和提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李阳对传统中国画表现出了特有的热爱。按照他的说法,对国画的理解越深热爱越强烈。他特别对传统的花鸟画情有独钟,因为在他看来,花鸟画并非传统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自我表现,也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应景之作,而是展现出大自然蓬勃向上、率真自然的勃勃生机,其中折射出的也正是人对自然的领悟和对人生与艺术的理想状态。

初观李阳的作品总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和惊讶,持成老练的笔墨、细腻精到的手法、简洁圆润的造型和疏阔淡远的画面,几乎不可能与一位四十岁的青年画家联系在一起,但这些也正是李阳作品的基本特点。这既是一种审美趣味,也是一种文化格调。他的《幽谷图》、《彩蝶青竹图》、《细听秋声图》、《池底乾坤》、《鸣蝉图》、《悠然图》等大量作品都传递出一种宋画的古意,其古朴、清远、幽淡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他的另一些像《春色夹道图》、《鹅咏秋波图》、《守望图》等作品,则具有典型的文人画意境,其设墨简单、意味幽深。

李阳对小动物情有独钟,这些这是他画中的画眼和情趣所在。通过这些描绘,李阳不仅赋予其作品以情趣与生动,也使我们感受到其中所传递出的人文涵义。显然,“小动物”的含义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与自然地关系。李阳作品中的动物形象都给人以恬淡自得的印象,这种感受就来自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看法,这种看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具有意义。

李阳的作品引起我们的关注还在于他对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上。这个课题也是近现代画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潘天寿和郭味蕖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对这一课题的探讨着重解决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如何走出传统文人画,并以新的视觉样式展现出时代精神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李阳的作品恰恰是一种“倒退”—它又重新回到了传统文人画的闲适恬淡的意境之中。但当我们回到当代文化语境之中的时候,这种矛盾已经不是问题,即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历史情境做出文化上的回答—他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不管怎样,李阳正在默默做着这样的准备,他的作品是一种姿态,他也无需声张,他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正如春雨润物般地自然生长着。

他的路还长。

猜你喜欢
李阳文人画花鸟画
文人画文人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天竺取经之二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特殊的考卷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