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所折射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13-04-29 05:17袁雪艳宋翠红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哲学意蕴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袁雪艳 宋翠红

【摘 要】近几年来,“中国梦”成了中国社会公众和媒体日益深入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的全国两会之后,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了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梦,坚定自觉践行中国梦的信念,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中国梦加以解读。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在约25分钟的讲话中,习近平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历史追求,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俱进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特征和要求。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路程来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思想,走上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情、党情和民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思想智慧。它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人民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梦是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存在的综合反映和时代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地位没有变。”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努力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而团结奋斗。另外,随着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人也出现了信仰缺失、理想缺乏等现象,而“中国梦”正是凝聚国家的精气神和提高民众信仰与必胜信心的灯塔。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

“中国梦”凝聚了中国人民上百年的追求和梦想,凝聚了中国力量。“中国梦”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团结中华民族13亿人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四、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由其内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的。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健康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倒退。在現实生活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通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表现出来,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就要看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度、体制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就任宣言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与中国社会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因此,坚持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必将增强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的智慧结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有机地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适应了中国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必将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方式任务艰巨。”因此坚定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化改革开放,也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动力和关键战略。

总之,“中国梦”是中国社会存在的综合反映和时代的呼唤,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更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心声。它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参考文献】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石国亮.解读中国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4]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哲学意蕴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维方式变革哲学意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网络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运行逻辑及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