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贾湖文化

2013-04-29 05:17王文兵骆理想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王文兵 骆理想

【摘 要】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新石器早期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对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8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做认真而又深刻的研究,去认识它的文化性质(也就是文化的属性问题),了解它的一切。由于本人学识尚浅,对其认识不是太全面,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关键词】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

一、遗址的概述

贾湖遺址是已故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先生60年代初发现的,但直到70年代末裴李岗文化发现之后才逐步认识其文化性质。从1983年开始到1987年,经6次发掘,其重要价值才昭彰于世。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275、南北260米,总面积55000平方米。经发掘可知,文化层厚1.5~2.5米,其中第一层为近现代农耕土层,厚0.3~1米;第二层为汉代层,厚0.05~0.65米;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5~0.9米。1983至1987年这五年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的6次发掘,揭露面积2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0多座、窖穴300多座、陶窑近10座、墓葬300多座,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2001年春,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此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兽坑2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百件,大量水稻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种鱼类、龟、鳖、鹿类、猪、狗等动物骨骼。

这里发现的房基,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周围有柱洞,室内有的有灶,有单间和多间两种,以单间为主,大多保存较差,仅有少量多间房,系多次扩建而成。窖穴有圆形、椭圆形、鞍形和不规则形几种,结构有桶状、锅底状、袋状和不规则状等,有的留有台阶,有的坑口有台阶式门道和柱洞。

陶窑址发现10多座,大多遭受破坏,保存较差,有的可以看出是呈横穴式。这种横穴式的陶窑,从以往考古发掘的资料分析,是属较早时期的一种陶窑形式。

发现的墓葬大体可分为几个墓群,均为竖穴土坑墓,个别有生土二层台。墓向多西、西南或西北,有单人一次葬、单人二次葬、多人一次葬、多人二次葬、多人一次与二次合葬等,一次葬多仰身直肢。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少者一件,多达数十,多为实用器,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原始宗教用品等。质料有陶、石、骨等,尤以骨器为多,最为常见。随葬的绿松石和萤石装饰品较有特色,少数墓中随葬成组龟甲,多穿孔,内装数量不等的小石子,个别龟甲上有契刻符号。

遗址内出土石、骨器中,石器以磨制为主,少数为打制,器形有斧、铲、镰、磨盘、磨棒、刮削器和柄形饰、绿松石饰等。斧平面有呈长条形或略呈梯形等,器身都较厚重。铲平面略呈长椭圆形,两端均呈弧形刃口。镰的柄部下有缺口,镰身为拱背、凹弧形锯齿状刃口。

磨盘有的下部有四矮足的鞋底形、无足的鞋底形和不规则形等。磨棒的横断面有呈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棱毋和圆角方形等。柄形饰

顶部俯视呈半圆形,有刻符一行,柄部呈竹节形。骨器相当精美,器形有两侧带倒刺鱼镖、箭头、针、锥、匕、叉形骨器、多孔骨笛等。

贾湖遗址出土大量陶器,早期以夹砂红陶或红褐陶为主,早期后段和中晚期泥质红陶逐渐增多,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以稻壳、蚌片、骨屑、云母片和滑石粉为羼和料的陶系;陶器火候高低不等,为600~1000℃之间,受热不太均匀,大多质地较差,松软易碎。以手制泥片筑成或泥条筑成为主。器表多素面磨光,流行红色陶衣。主要纹饰有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乳钉纹、篦点纹、篦划纹、拍印纹、花边饰等,器型以平底为主,也有圜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物主要有盆形鼎、罐形鼎、筒形角把罐、侈口罐、卷沿罐、折沿罐、双耳罐、罐形壶、折肩壶、圆腹壶、扁腹壶、方口盆、深腹盆、划纹盆、三足钵、深腹钵、浅腹钵、圈足碗、支脚等。

二、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之间的比较

在贾湖遗址文化性质或者说文化属性上,早有人提出贾湖类型的意见。我们在此再做一简单的分析。

如果将折肩壶、凿形足鼎和三足钵等为代表的贾湖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分布在嵩山周围及其以东地区的小口直径圆腹壶、圆锥状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的裴李岗、莪沟遗址的文化面貌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一些共同因素。又有不少差异,应分属于两支不同的考古学亲缘文化。

首先从典型陶器类型上比较,如三足钵,裴李岗文化的为口微侈、腹较深、器壁呈弧形内收、三足呈圆锥形;贾湖遗址的三足钵为敛口或敞口、腹较浅、器壁较斜直、素面、多数附三凿形足,2001年春对其第七次发掘出土的三足钵就是口微敛,腹较浅,圜底。又如壶,裴李岗文化的为小口、颈较斜直、圆腹肩腹部附双耳,与此相类同的还有三足壶、假圈足形壶等;而贾湖大量发现的为折肩壶和圆腹壶,这种圆腹壶在密县我沟北岗遗址有少量发现,不能作为代表性陶器。以鼎分析,裴李岗文化的盆形鼎为侈口、腹壁微弧、圈底、附有三长方柱形足、腹部饰扁圆乳钉形纹;贾湖的为口微敞、腹壁较斜直、圈底,附三凿形足,口沿下有一周锯齿形纹、腹上部常有乳钉形纹一周。

贾湖遗址发现的独角形、双角形、泥墩形的支座,在裴李岗文化中未见。以此观之,具有文化特征的陶器,裴李岗文化与贾湖遗址差别甚大。

石器方面,引人注日的是磨盘和磨棒这一套粮食加工工具。虽然裴李岗文化和贾湖遗址均是鞋底形下附有四矮足的磨盘,贾湖遗址中鞋底形无足的和不规划形的磨盘,为前者所未见。前者有三角形磨盘,也为后者所未见。这种三角形磨盘,可能是受北辛文化影响所致。贾湖遗址发现的石铲为通体磨光,两端呈弧形刃,第七次发掘还出土了另一种肩石铲,两侧打成内束状刃部较宽,形成两肩。舌型刃稍宽于器体,两肩明显,这与裴李岗出土的石器稍有差别。

在葬俗方面,贾湖遗址的居民,除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外,还有较多的使用二次葬和多人合葬,这两种葬俗,在裴李岗文化中只见两人合葬一例。在随葬器物上,贾湖遗址的墓葬,以随葬骨器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陶器、石器,并且还有成组的龟甲。在裴李岗文化的墓葬中,随葬器物以陶器、石器为主,骨器少见,并且,还未见有用成组龟甲随葬的现象。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感觉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之间是有一些相似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二者文化之间的差异。称其为贾湖类型也是由一定道理的。

三、贾湖遗址的重大意义

首先,贾湖一期的发现,使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又向前推进到了BC7000年。在距今七八干年前的前仰韶时代,这一带除贾湖遗址外,还发现有漯河翟庄、舞阳大岗、湖南郭、张王庄、阿岗寺等7处遗址。贾湖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给中原地区前仰韶時代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认为贾湖文化是并列于裴李岗文化的亲缘文化,其后代向淮河中下游和汉水流域作同纬度迁徙,成为大汶口文化和下王岗早期文化的主要来源,代表了淮汉文化带的早期阶段。

其次,通过这七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碳化米,在浮选过程中还发现有保存完好的稻谷,以及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铲、石镰等,为研究农业的起源,特别是稻作农业的起源,进一步确立贾湖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三,贾湖聚落布局中,早期居住区与墓葬区混杂,中晚期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均相对集中,周围有围濠的迹象,是中国古代向心性环濠聚落的滥觞。

其四,通过对300多座墓葬的400多具人骨标本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人类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整个体征特点属华北体征类型,与大汶口和仰韶文化系统的人种系统相同或相似,成一大的族群。

最后,贾湖分属于三期的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已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保存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乐器实物,它可能是后世管乐器的祖制,第七次发掘又发现了几支骨笛,特别还发现了一支刻画精美图案的两孔骨笛,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贾湖音乐文化的认识。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舞阳县博物馆,张居中、潘伟斌执笔.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②张居中.试论贾湖类型的特征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J].文物,1989(1).

③张居中.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舞阳贾湖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

④吴汝祚.舞阳贾湖遗址发掘的意义[J].中原文物,1991(2).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

⑥石兴邦.喜读《舞阳贾湖》[J].考古,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