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013-04-29 05:17王超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重温借鉴

王超

【摘 要】自姜太公分封于齐至战国时期田氏取代姜氏政权,齐国的思想家、为政者无不贯彻“以民为本”理念。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本思想又是齐文化的精髓。我国当今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呼声为我们重温并借鉴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齐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及其原因作了简述与初探,这有利于我们吸收民本思想中的正能量,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本思想;重温;借鉴;传统文化

一、齐文化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姜太公的民本思想。夏商之际,执政者把具有神秘超人间力量的天视为崇拜的对象。在他们看来,上天处于绝对主导的位置。而姜太公从桀纣暴虐轻民,违背民意民心,招致国家覆灭的历史教训中认真反思、总结,首次打破具有抽象色彩的无形之天的绝对权威,主张“重民轻天”,把民众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他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主张对百姓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乐而勿苦,善而勿怒”。【1】其言简意赅的阐释可以说是齐文化民本思想的萌芽。姜太公被分封至齐,实行与中原诸国不相同的文化政策。《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明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2】他从易于民众接受的角度出发,保存东夷人风俗习惯的这一真实为民着想的立场是无可厚非的。

(二)晏婴的民本思想。《晏子春秋译注》作为较完整记述晏子生平事迹的著作,几乎可以还原晏子的真实面貌。《晏子春秋译注》一、二、七卷中有六十三篇晏婴劝谏君王的记载,这些篇章中的忠言无不出于他发自肺腑的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针对“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的行为,晏婴劝谏齐景公“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细细品读晏婴与景公的对话,我们亦可体会晏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景公至麦丘,请当地老人为其祝福。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3】景公反问道:老百姓得罪国君很有可能,哪有国君得罪老百姓的呢?晏子曰:“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发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使政者,以民为本也” 【4】的感慨,把“民”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三)田氏代齐。齐简公四年,田常发动政变,打败封建领主贵族监止,出任齐相后,深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道理的他积极争取民心。《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记载“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在当时公族重敛百姓的背景下,这一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深得齐国百姓拥护。“齐人歌之曰:‘妪之采芑,归乎田成之!” 【5】田氏取代姜氏执掌政权并非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田氏贯彻的民本思想争取到民心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四)齐威王、齐宣王的民本思想。齐威王继位之时,齐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针对这一处境,左右莫敢谏。淳于髡隐谏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齐威王虚心纳谏,闻过则改。《战国策·齐策一》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威王把勸谏的方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令一颁布,劝谏之风大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

齐宣王时期,齐国的民本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水平。求贤若渴的齐宣王广揽天下贤士,较齐威王时期,齐宣王以更加优越的物质待遇吸引稷下先生聚徒讲学,鼓励他们开展自由的学术交流,为儒道法等各学派林立,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发展这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稷下之学大盛。《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之学复盛,且数百千人”。【7】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受到重用且合则留,不合则去。

二、齐文化民本思想探因

(一)经济的发展。齐地负海泻卤,因此,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并不占优势,然面向大海,背靠内陆,具备海路、陆路、水路交通条件等天然地理位置的优势为临淄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齐国自姜太公始便突破传统的重农耕而轻工商观念的束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齐国历代国君几乎无一例外地利用优势资源,沿袭姜太公的这一经济发展策略。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平等意识形成并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强,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即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

(二)巩固政权,抵御外敌的需要。武王灭商动摇了夏商时期尊崇的“天命”论,彰显了下层民众的力量。周人开始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政权稳固的重要作用,宣扬“敬德保民”思想,这为齐文化民本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在那个烽烟四起的时代,气力的强弱成为一个国家能否抵御外敌,拥有话语权的关键。齐国执政者认为人民是王霸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文化中“以民为本”的理念适应了齐国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抵御强敌的客观需要,正如《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所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8】管仲相齐,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这是其从政多年,始终贯彻“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必然结果。

(三)统治者的提倡。齐文化民本思想是在专制制度下发展的,统治者的支持对民本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姜太公建国之初即因势利导,发展农业生产,大兴工商之业,采取利国利民的策略,奠定了齐民本思想发展的基础。齐桓公生于乱世,深谙百姓疾苦,在位期间,他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大量出身卑微的德才兼备之士被启用。强有力的领导智囊团不仅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而且直接促进了齐文化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实践与发展。齐威王、齐宣王是齐国的有为之君,他们虚怀若谷,倾听百姓不同的声音,二人宽容的个人品质为民本思想的传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齐国的主流学术思想为黄老道家,其已不同于原初形态的老庄道学,而是融合了各家思想,尤其把法家学说吸纳过来,使法家法治原则与道家“无为为本,因循为用”的精神旨趣相统一。“无为”并非不要有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妄为,“因”乃“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变通,因势利导,正如《慎子·因循》所载“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黄老道家思想,以其尊重万民天性,因俗简礼,顺物而行之兼容、开放的文化吸引力及主流学术地位引领了齐文化民本思想的每一个高峰期。

【参考文献】

[1]孔德琪校释,聂送来译.六韬[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2][5][7][8](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上海:海古籍出版社,2011.

[3][4]孙彦林,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6]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傅永聚,任怀国.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重温借鉴
重温经典
重温誓词
走过千山万水,重温来时的路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重温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