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坦博克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孤立后,缅甸已开始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该国有望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下一只“亚洲虎”
在缅甸举办巡回演讲和访谈活动后,我花了一些时间游历这个国家。近距离观察缅甸,你很快就能发现当地脆弱的基础设施,和40度高温下民众的贫苦生活。但瑕不掩瑜,也有很多缅甸人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自现总统吴登盛上任以来,缅甸已大大改善与欧美诸国的关系,此举带来了快速涌入的西方投资。缅甸的投资热潮,反映在仰光商贸酒店的预订单上。在这里最便宜的房间,一晚房费也要超过300美元。而主要的顾客,则是急于来此分一杯羹的跨国高管。
从地理位置看,缅甸并非“战略要地”。该国处于一个“三岔路口”,东边是中国,西边是印度和孟加拉国,南面则是东南亚各国,如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等。18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者在缅甸奉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这导致了当地长期持续的内战。
二战期间,缅甸成为主战场之一,遭受盟军攻势和日军暴行带来的双重破坏。待战云散去后,该国的基础设施已被毁掉大半。1947年,富有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昂山,帮助该国获得独立。但仅数月后,昂山就与另外几位内阁成员遭遇暗杀身亡。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控制缅甸政权。随后在1990年举行的民主大选中,昂山之女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80%的议席。尽管如此,军方仍继续统治缅甸。2012年大选后,缅甸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引领该国走向民主化、经济多样化与社会和解的道路。强劲的改革势头,让国际社会暂停了对该国的大部分制裁措施。
在过去四年中,缅甸GDP的增幅在5%至6%之间。预计未来5年内,还将维持6%至8%的年增长率。尽管如此,该国的人均GDP只有区区1400美元。缅甸有近6000万人口,其中四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税收不足,导致该国财政连年赤字,资金缺口一直由中央银行通过印钞解决。2001至2010年间,缅甸的年均通胀率达到23%。贫困人口的生活因此更加艰难,民众对缅甸元的信心也大不如前。
除此外,缅甸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还导致其人力和实物资本的匮乏,以及能源和交通设施条件的落后。由于该国经济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力水平又非常低下,使其经济较易受到国内外不利条件的冲击。
尽管如此,缅甸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劳动力更年轻,自然资源更丰富,其中包括天然气、铜、木材和宝石等。缅甸的当务之急,是在原有的中国投资者和新近的西方资本之间寻求平衡。虽然西方资本和投机者蜂涌而入,中国却依然是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但就目前局势来看,仍有一些值得慎重考虑的因素:当地经济利率偏低、西方投资大举涌入,而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又开始了一场宽松货币政策的豪赌。这需要缅甸继续改善营商环境,逐步提高制度的透明度。
当然,正如1980年代的早期中国那样,缅甸也不可能马上建立起成熟的官方机构体系,并因此获得外国投资者的完全认可。因而,该国可能会选择建立“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中国,也在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获得成功。设想一下,如果能在仰光和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周边建立经济特区,那必将显著推动缅甸的经济增长幅度。
如果在未来几年,该国还能继续保持当前7.7%的经济增长率,那么,缅甸将与中国和菲律宾一起,成为亚洲经济领域的又一头猛虎。